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一所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建设的从事免疫学研究的专门机构。近年来在“人才强所”战略的指引下,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利用学科重组的有利契机,勇于机制创新,大力引进国际顶尖学科领军人才以及符合学科发展定位和研究重点领域的海外杰出研究人才,全面实施所长领导下的课题组长负责制,组建了一支包含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累计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20人次,地方级人才计划53人次,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人。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按照“创新突破”和“加强转化”的总体发展原则,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在学科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际免疫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聚焦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免疫调控及信号转导机制、肠道疾病的免疫调控机制和干预新策略、感染性疾病中病原-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新型肿瘤标志物筛选和肿瘤免疫治疗四个方面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所内研究团队承担多项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现在研项目131项,总经费近1.35亿元。自2012年至今累计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尤其近年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领域知名期刊杂志(如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Metabolism等)上发表。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始终重视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积极组织学科间、地区间、国际一流高校间免疫学研究力量的相互交流,致力于将免疫所建设成为免疫学研究领域里具有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1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在“人才强所”战略的指引下,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利用学科重组的有利契机,勇于机制创新,大力引进国际顶尖学科领军人才以及符合学科发展定位和研究重点领域的海外杰出研究人才,全面实施所长领导下的课题组长负责制,组建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目前,我所共有职工96人(高级职称34人),在读研究生120人,在站博士后24人。获得各类人才计划中包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人, 国家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10人,上海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3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10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0人,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2人,上海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4人。目前所内共有课题组长(PI)21人,分别围绕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相关疾病的免疫调节机制和免疫干预手段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自2012年起,我所特邀多位国际知名免疫学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相继来所访问讲学、学术交流,共同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建设海外专家联合实验室,指导所内科研工作以及帮助建立针对学科人才培养、评聘的国际化评估体系,为培养我所PI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学科前沿思维的杰出科学家贡献力量。
2 科学研究方面
按照“创新突破”和“加强转化”的总体发展原则,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在学科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际免疫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聚焦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免疫调控及信号转导机制、肠道疾病的免疫调控机制和干预新策略、感染性疾病中病原-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新型肿瘤标志物筛选和肿瘤免疫治疗四个方面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研究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部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日益凸显。自2012年至今,免疫所新立项项目总数251项,其中国家级130项,地方级105项,校级16项,2021年新立项项目总经费1000.02万元。共发表SCI论文 245篇。2019年,我所海外客座教授Florent Ginhoux课题组的博士后刘兆远博士以第一作者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围绕单核-巨噬细胞发育的科学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Liu et al., Fate Mapping via Ms4a3-Expression History Traces Monocyte-Derived Cells. 2019, Cell 178, 1509–1525)。2021年,我所苏冰教授课题组伍宁波博士、孙宏翔博士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新型间质细胞亚群MRISC是肠道组织修复微环境重要组织者,并阐明了该类细胞发挥功能的信号轴ROS/MEKK2/KLF2/RSPO1,该研究成果在 Nature 杂志发表(MAP3K2-regulated intestinal stromal cells define a distinct stem cell niche. Nature.2021 Apr; 592(7855): 606-610)。此外,免疫所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即组建了新冠病毒的应急公关团队开展新冠免疫学相关的研究,并积极参与由北京大学张泽明教授牵头、我国四十多家医院大学和研究机构自发组建的“新冠肺炎单细胞研究中国联盟(Single Cell Consortium for COVID-19 in China (SC4))”, 联盟成员通过分析来自于196个新冠病人(包括正常对照)的284个样本(包括痰液、肺泡灌洗液、胸水、外周血等)、近150万个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机制和在不同疾病发病阶段机体免疫反应特点。研究成果于2021年2月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杂志,免疫所作为联盟主要发起单位之一,苏冰所长为该论文的19个共同通讯作者之一,王锋研究员和王颖教授也作为共同作者参与其中。为大力促进免疫学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研究的交叉融合,免疫所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成立“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免疫和微生态相关疾病研究中心”,同时联合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BD中国、CST中国等国内顶尖蛋白质组学技术、流式技术、PTMscan技术平台,推进建立从基础到临床、转化的完整研究系统。
3 教育教学方面
免疫所一直是医学免疫学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承担单位,承担大量本科与研究生免疫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近年来,不断深化教育,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通过实施教学导师制,帮助新引进的年轻PI和青年教师与教学导师对接建立三年培养制度,鼓励年轻PI和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试讲、集体备课、课内外教学及各类教学培训与教学会议。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还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学科前沿选修课,并开展多项RBL课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2019年,“机体防御与免疫整合课程”金课标准的教改实践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机体防御与免疫》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
研究生培养方面,研究所不断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并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建立研究生入学轮转、研究生导师指导委员会和硕博遴选校外专家考评、研究生进展报告等一系列制度,同时鼓励使用英文进行教学和科研交流,不断加强我所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和科研能力。为进一步改善研究生生源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吸引更多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所、立志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学生,特别设立“余㵑研究生奖学金”,并于2016年联合医学院推进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联合共建的双学位博士生培养项目,在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等研究方向上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组建合作研究团队,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学生毕业可分别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双博士学位,探索建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的新模式,此项目已于2018年起面向全球招生,迄今已录取学生11人。
4 合作交流方面
为促进免疫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提升免疫所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免疫所始终重视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积极组织学科间、地区间、国际一流高校间免疫学研究力量的相互交流,致力于将免疫所建设成为免疫学研究领域里具有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继续发挥免疫所在我国免疫学发展不同时期的引领作用。自2012年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所交流超300人次,与包括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在内的近五十所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开展了积极深入的合作交流,并多次主办/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来所访问并进行学术报告等。2019年3月,在苏冰所长的推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生物学系合作,正式启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的建设。该研究院也是耶鲁大学在美国本土外建立的第一个实体研究院。研究院瞄准免疫代谢这一世界医学前沿领域,建立国际顶尖的研究平台,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及代谢相关学科领域的交叉发展,开展免疫代谢相关领域高水平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加强和各附属医院的合作开展肿瘤免疫治疗以及免疫代谢相关疾病导向的临床研究,致力于在免疫代谢研究方向成为国际顶尖的研究中心。此外,免疫所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法国国立马赛吕米尼免疫中心(CIML)共建的免疫调控联合中心于2019年获得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批准,双方将围绕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开展实质合作,加强临床研究的合作,通过学术交流,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形式深入合作。
5 基地平台建设方面
医学免疫学科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及特色学科,多次列入国家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一流学科等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围绕师资队伍,创新科教研基地以及大型公共仪器与平台等方面深化免疫学科的内涵建设,并已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批建设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实验室“免疫生物学实验室“和“免疫调控和疾病实验室”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沪教委科〔2014〕9号)。2012年起,免疫所完善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整合优化技术资源,提升所内科技服务水平,迄今已建立囊括流式平台、显微成像平台、免疫组化平台、生物标记物研究与开发平台、测序诊断平台、基因工程小鼠实验与分析平台在内的六大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实施先进的PI负责管理制和网络预约系统,更好地支撑免疫所以及医学院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研究所的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和应用范围。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与感染实验室(BSL-2)完成建设,并于2021年起对医学院及周边科研院所开放共享。实验室位于免疫所内,由免疫所承担相关日常管理,可为微生物培养及病原检测、重大传染病原致病机制和免疫应答及疫苗开发研究、从细胞水平上解析病原微生物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控制等科学问题提供持续、有效、规范的安全操作环境。目前,ABSL-2实验室申请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将为相关项目研究提供动物感染所需的实验环境。
2016年3月,免疫所与BD中国、国际流式细胞学会在所内签署了国内首个致力于全面推广流式细胞技术的战略合作备忘录。这一合作集结了产、学、研多方优势,涵盖了多层次的培训计划、国际认证讲师培养、科研机构认证辅导、提供专项教育基金并建立教育基地等全方位职能,将致力于推动中国流式技术发展与国际接轨。2019年7月8日,免疫所与BD (中国)、国际流式细胞学会(ISAC)在上海又续签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备忘录。2017年4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CST)中国“精准医学战略合作中心”成立、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我所举行。该中心“以解决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阐明疾病机制和开发生物标志物、推广蛋白质组学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目标,我所与CST中国将借助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并期待通过这样的合作能为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 Sci Immunology |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叶菱秀团队揭示抗体多样化过程中抗体基因DNA片段缺失和插入产生的分子机制 | 2023-03-25 | |
● | Cell Reports |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王颖团队联合发表支链氨基酸协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肿瘤作用的代谢调控机制 | 2023-03-08 | |
● | Cell Symposia 苏冰、曹雪涛、张泽民、胡小玉大咖云集,日程公布丨摘要征集 | 2023-02-22 | |
● | Nat. Commun. |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叶幼琼团队开发以恶性-边界-非恶性轴肿瘤空间微环境解析工具Cottrazm | 2023-02-21 | |
●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王静团队揭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调控中性粒细胞释放线粒体DNA的新机制 | 2023-02-17 | |
● | 【会议通知及摘要征集】Cell Symposia 髓细胞相关研究精选 | 2023-02-03 |
●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2022年上半年RIP活动安排 | 2022-01-20 |
● 【研究生科研进展报告】巢怡农 博士生 & 刘云辉 硕士生 | 2022-12-13 |
● 【研究生科研进展报告】董澍芃 博士后 & 罗艳萍 硕士生 | 2022-12-05 |
● 【研究生科研进展报告】陈瑶 博士后 & 李梦瑶 博士生 | 2022-11-28 |
● 【研究生科研进展报告】田世豪 博士生 & 李 棋 博士生 | 2022-11-22 |
● 【研究生科研进展报告】洪小川 博士生 & 浦炳春 硕士生 | 2022-11-15 |
版权所有: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电话:021-63846383 传真:021-63846383
沪公网安备 31009102000053号 沪ICP备18007527号-1 邮箱:sii@sjtu.edu.c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