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始终坚持把科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科研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受益。近日,医学院科研团队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引下,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攀登基础研究高峰,提升临床服务质量,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救治希望。将分两期报道各附属医院、二级学院、研究院近期科研成果,敬请关注。
l Nature Medicine发布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团队研究成果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杂志在线发表题名为“Divergent age-associated and metabolism-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signatures modul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年龄和代谢相关的差异性肠道菌群特征调节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论文。代谢紊乱与衰老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尚缺乏预测衰老的标准体系,有别于个体的实际年龄,生物学年龄(biological age)基于表型特征或分子生物学指标衡量机体生理功能的衰老程度,理论上可更精确反映机体衰老程度。当前领域内普遍关注的衰老指标,如表观遗传改变、端粒损耗、蛋白组稳态失衡等12种最新汇总的衰老标志,没有考虑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该研究首次提出“肠道菌龄”的概念,并揭示其调节代谢衰老的潜在价值,有望为衰老评价体系中提供新标志。另一方面,该研究在评价代谢状态时,综合考虑了包括肥胖、胰岛素敏感性、糖代谢、脂代谢、血压、肝功能、肾功能在内的21项指标,构建“代谢共患病亚型簇”,突破了既往千篇一律的单一代谢病评价方式,提出需要针对不同代谢亚型簇,采取不同策略、个体化管理远期心血管健康,从而推动从群体到个体的精准管理方案的制定。
l Cell Research发布附属瑞金医院沈柏用教授团队研究成果
近期,国际医学顶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柏用教授团队mRNA肿瘤疫苗研究新进展: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针对KRAS G12V单靶点的mRNA肿瘤疫苗在实体肿瘤中的治疗效果,为传统治疗无法耐受或者耐药的晚期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本研究报告了2例接受KRAS G12V mRNA疫苗和PD-1抑制剂联合治疗的病例。两名患者肿瘤组织的全外显子测序和转录组测序表明其携带KRAS G12V突变,HLA分型为HLA-A*11:01。第1例患者初诊时为86岁的女性,因梗阻性黄疸就诊,确诊为局部晚期胰腺癌。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未行化疗及手术等传统治疗,半年内患者反复出现胆道梗阻行ERCP置入胆道支架。患者经过三个周期的mRNA疫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后,胰头病灶得到明显退缩,部分缓解,同时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第2例患者为69岁男性,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后接受了六个周期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出现明显的耐药性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停止化疗,经过9个周期的mRNA疫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后肿瘤部分缓解,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l Advanced Science发布附属仁济医院郑军华、翟炜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郑军华、翟炜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钱昆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布合作研究成果:基于血清和尿液代谢指纹代谢图谱的肾肿瘤分类、早期诊断和预后。这项工作应用基于纳米粒子增强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分析肾肿瘤患者(共456例)及健康对照组(共200例)的代谢指纹图谱,所建立的分类模型在区分肾脏肿瘤与健康对照组时,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38;在区分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AUC为0.850;针对不同亚型的RCC,分类效果AUC为0.925-0.932。对于早期RCC亚型的诊断,在测试集中实现了90.5%的平均灵敏度和91.3%的特异性。并通过差异标志物分析发现,代谢生物标志物可作为RCC亚型诊断的潜在指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为了验证模型的预后性能,作者为RCC患者构建了一个预测模型,该模型在疾病预测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p = 0.003)。本研究不仅为代谢分析工具在RCC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为肾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
l Vaccine发布附属新华医院郝思国教授团队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内科郝思国教授团队在研发基于肿瘤细胞源性外泌体为工具的ALL疫苗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 novel costimulatory molecule gene-modified leukemia cell-derived exosome enhances the anti-leukemia efficacy of DC vaccine in mouse model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免疫学期刊Vacccine。基于肿瘤来源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 TEXs),负载了肿瘤特异性抗原,可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且具有获取便利,长期储存、生物特性稳定和安全性高等优势,因此可作为肿瘤抗原的理想来源之一。然而,TEXs疫苗所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应较低,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限制了其广泛临床应用。而郝思国教授团队既往研究证实,通过母细胞层面的基因修饰对TEXs进行靶分子的工程化改造可有效提升TEXs的免疫效力。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在激活T细胞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疫苗的免疫原性呈正相关,有望成为疫苗效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该研究中,本团队开发了共刺激分子修饰的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leukemia cell-derived exosomes, LEXs)以锚定DC疫苗,并探究该新型疫苗所介导的免疫效应以治疗ALL的新思路。该研究中从体外和体内层面共同证实了共刺激分子基因修饰的白血病细胞来源外泌体所锚定的DC疫苗具有强大的抗白血病效应,可高效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并发挥特异性肿瘤杀伤效应。在动物模型证实该新型疫苗能够通过增加细胞毒性T细胞浸润和M1巨噬细胞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可降低肿瘤中Tregs的比例,逆转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荷瘤小鼠在经该疫苗治疗后,生存期得以进一步延长。因此该新型疫苗有望成为ALL免疫治疗新策略。
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布附属九人民医院骨科团队最新研究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在骨关节炎治疗领域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的研究成果于8月6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基于元素微环境的泛素竞争性骨关节炎治疗策略”(A Ubiquitin-Competitive Strategy Based on the Element Microenvironment to Treat Osteoarthritis)研究论文。李慧武、翟赞京团队的此项研究首次基于临床样本研究骨关节炎微环境的元素变化,并据此设计纳米疗法,填补了以往此领域研究空白。此外,研究团队揭示了无机纳米材料对泛素化相关蛋白降解的抑制作用,为骨关节炎治疗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骨科2023级博士研究生孔柯瑜、常永云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慧武主任医师和翟赞京副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团队长期致力于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精准诊疗的探索性研究,牵头研发的国产膝关节手术机器人“鸿鹄”获得全球五大洲的医疗注册证,产品已在国内71家、美国7家及欧洲12家医院使用,并获得2023年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
l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发布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成果
近期,柳叶刀传染病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康玫博士联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何纳教授研究团队开展的题为“Zoonotic infections by avian influenza virus: changing global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长文综述。这是一项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优势学科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水平传染病研究团队和平台,在长期合作基础下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流感大流行是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中禽流感尤其令人担忧。该研究基于近十年全球公开数据库的临床病例分析,剖析了过去十年由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人类感染的全球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揭示出感染人的病例数显著增加,新发与再发基因型交替出现,并呈现跨洲际播散,人群普遍易感性,病死率高,延迟的诊断和不及时的抗病毒治疗是感染引发死亡的高危因素等关键特征。同时基于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的不断更新,为处理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的疾病监测数据并提出更加有效的动态防控举措提供了更加精准、快速的有力工具。该研究不仅揭示了AIV跨物种传播的复杂性,强调了实施先进监测技术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也为未来的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的视角,凸显了跨学科合作在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l Nature Medicine刊发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李华婷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和李华婷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电院计算机系/教育部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盛斌教授团队,携手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覃宇宗教授团队,通过医工交叉合作研究,构建了全球首个面向糖尿病诊疗的视觉-大语言模型的多模态集成智能系统DeepDR-LLM,成果于2024年7月19日在Nature Medicine发表(题为Integrated image-based deep learning and language models for primary diabetes care)。DeepDR-LLM系统融合了大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优势,实现了医学影像诊断与诊疗意见的多模态生成功能,能提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辅助诊断结果及个性化糖尿病综合管理意见。该系统在覆盖亚非欧三大区域七个国家的多中心队列中进行了回顾性验证,以及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实际开展了前瞻性真实世界验证,首次向全球提供了面向糖尿病医疗垂直领域的多模态大模型应用成效的高质量循证证据。研究证明DeepDR-LLM系统可有效改善DR筛查和基层糖尿病管理水平,为未来全球糖尿病治理提供了革命性的数字解决方案。
l JACC: Asia发表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陈会文团队合作研究成果
近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陈会文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自动化系王利生团队联合在JACC: Asia发表题为“Quantification of 3-Dimensional Confluence-Atrial Morphology in Sup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肺静脉共汇-左心房三维量化观察)”研究成果,率先量化表征肺静脉和左心房空间构象的形态特征,对TAPVC进行精准分型,有助于指导个体化重建肺静脉回流。这项研究以精准医疗为视角,旨在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在覆盖162例患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和湖南省儿童医院)的队列中,研究团队通过注意力机制、V-Net网络、空间向量及体素计算等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心脏CT图像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半自动化分割和三维定量特征挖掘,揭示了左心房与肺静脉共汇体积之和(TVLC)、左心房与肺静脉共汇空间平均距离(mDBLC)及肺静脉共汇长度(CCL)与术后PVS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校正患儿年龄和体表面积后,通过样条曲线分析发现TVLC小于20cm3/m2、CCL与mDBLC之比小于7.7是术后发生PVS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结合定量形态指标构建危险分层表,超越了传统风险分层方法,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TAPVC三维形态的了解,更为临床指导精准手术提供依据。
l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布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团队靶向治疗合作研究重要进展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团队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宋正波教授团队领衔开展的一项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为晚期难治非小细胞肺癌诊疗带来新策略。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子明是第一作者,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陆舜教授是该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和此项研究牵头PI。为评估HER2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SHR-A1811新药的疗效,陆舜主任团队开展了“注射用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或 SHR-1316在HER2突变、扩增或者过表达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有效性的IB/II期临床研究”。I期研究阶段共有63名HER2突变患者入组。研究发现,SHR-A1811表现出较高的肿瘤缓解率和持久的临床疗效。客观缓解率(ORR)为41.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 9.5个月,疾病控制率(DCR)为95.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5个月。此外,研究还表明SHR-A1811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也表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