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始终坚持把科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科研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受益。近日,医学院科研团队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引下,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攀登基础研究高峰,提升临床服务质量,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救治希望。分两期报道各附属医院、二级学院、研究院近期科研成果,以下报道第二期。
l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布基础医学院/松江研究院徐天乐教授团队研究成果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松江研究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Sensory ASIC3 channel exacerbates psoriatic inflammation via a neurogenic pathway in female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遗传学操纵、脂质代谢组学、电化学分析等技术,揭示了感觉神经元上的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加剧银屑病神经炎症和皮损的新机制,为银屑病等难治性皮肤病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l Science Advances发布基础医学院王静团队研究成果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王静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揭示巨噬细胞组织硬度感知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Piezo1介导的机械力感知对纤维化肝脏中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从组织环境的机械力信号角度解析了免疫细胞的互作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有潜力的新靶点。
l Gut 发布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团队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和李晓光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消化系统顶级期刊GUT在线发表了题为:Glutamine metabolic competition drives immunosuppressive reprogramming of intratumour GPR109A+ myeloid cells to promote liver cancer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肝癌细胞和髓系细胞之间存在营养竞争:肝癌细胞通过掠夺谷氨酰胺,驱动髓系细胞发生营养应激和代谢重编程,进而诱导GPR109A+免疫抑制性髓系细胞介导的免疫逃逸和治疗抵抗。该项研究成果将推动基于靶向肿瘤相关髓系细胞的肝癌个体化免疫治疗新策略,填补营养代谢重编程如何调控肝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的空白。
l Nature Immunology发布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董晨团队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董晨教授的科研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eciprocal regulation of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drives colitis development”的论文。该研究发现Tfh细胞在慢性肠炎中扮演着一个全新、独立于辅助B细胞成熟之外的关键角色,这为探索Tfh细胞的功能和治疗这类疾病打开了崭新的视角。
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布分子医学研究院杨洋团队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杨洋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odulated cell internalization behavior of icosahedral DNA framework with programmable surface modification”的研究文章。在该论文中,作者以正二十面体形状的DNA纳米框架结构为平台,在其表面呈递了不同类型的配体分子,以探索不同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对DNA纳米结构细胞内吞行为的影响。该研究从细胞内吞强度、内吞途径和内吞后的细胞命运方面对配体-受体识别模式、配体的价态和排布对DNA二十面体细胞内吞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估。
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和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刊发全球健康学院合作研究成果
淋球菌引起的淋病对公共卫生构成了紧迫的威胁,头孢曲松目前是治疗淋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其耐药率的迅速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修乐山博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彭俊平团队联合在国际传染病权威杂志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分析了国际推出的多西环素暴露后预防(Doxycycline post-pxposure prophylaxis, doxy-PEP)策略对于淋球菌传播感染的功效、安全性、抗菌素耐药性及公平实施等问题,也探讨了这一预防策略在我国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随后,合作团队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urge in Ceftriaxone-Resistant Neisseria gonorrhoeae FC428-Like Strains, Asia-Pacific Region, 2015-2022”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