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评选结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把科研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附属医院科研团队近期研究成果速递

作者:浏览量:时间:2023-10-1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始终坚持把科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科研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受益。

   近日,各附属医院科研团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救治希望,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l 9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诸江教授、李庆云教授和陈赛娟院士合作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题为“Systemic immune profiling of Omicron-infected subjects inocula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inactivated virus vaccine”的研究论文,首次系统性地描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对奥密克戎感染者免疫反应的影响,揭示了3次增强剂灭活疫苗通过诱导 “训练天然免疫”促进单核细胞的活化和成熟,从而发挥强有力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

l 2023年9月,附属瑞金医院沈柏用教授在Cell Discovery杂志发表题名为“A microprotein N1DARP encoded by LINC00261 promotes Notch1 intracellular domain (N1ICD) degradation via disrupting USP10-N1ICD interaction to inhibit chemoresistance in Notch1- hyperactivated 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论文。

l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JAMA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陈子江院士、孙贇教授团队联合全国8家医院共同完成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挑战了目前临床使用强的松治疗RIF的应用价值,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数百万RIF患者的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依据。

l 吕良敬教授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报道了一名61岁女性患者的特殊病例。该患者有进行性下巴后缩,经检查发现鼓腮和下颌骨骨质吸收。这种吸收可能与血管病变和皮肤紧绷导致的骨质压力增加相关。该病例报告展示了少见的系统性硬化症面部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和教学意义。

l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脊柱中心杨军林教授与胡苹教授团队历时多年攻关,共同完成的研究论著“The Asymmetrical ESR1 Signaling in Muscle Progenitor Cells Determines the Progression of Adolescent Idiopathies Scoliosis”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Cell Discovery 正式在线发表。团队发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凹侧肌肉干/祖细胞1型雌激素受体(ESR1)表达水平下调导致的成肌分化障碍是AI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近年来AIS病因学机制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本项研究结果在领域内率先揭示了AIS发生发展的具体病因学机制:AIS患者一侧椎旁肌肌肉干细胞ESR1表达水平下调,导致成肌分化障碍,影响同侧椎旁肌青春期的发育,使得脊柱两侧受力不平衡,从而出现AIS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同时也为AIS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有利于推动AIS病因学治疗进展。

l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妇产科汪希鹏团队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团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博士后李子逸等合作在Nature Cancer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analyses implicate ascites in remodeling the ecosystems of primary and metastatic tumors in ovarian cancer”的研究论文,指出腹水中记忆T细胞对肿瘤原发灶及网膜转移灶免疫微环境的关键重塑作用,并揭示了肿瘤组织和腹水中巨噬细胞功能表型和发育起源的异质性,为深入理解卵巢癌进展中恶性腹水的关键作用以及探索靶向肿瘤腹水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数据平台。

l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范先群教授牵头,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和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等全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中心,开展全球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动脉介入化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这项历时十年的研究表明,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显著提高视网膜母细胞瘤晚期患儿保眼率,同时显著降低化疗的全身副作用。研究结果7月31日发表于柳叶刀子刊-《儿童青少年健康》(《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l 9月19日,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陆颖理/王宁荐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不同年龄和遗传风险下的房颤危险因素谱研究”(“Acquired risk factors and incid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ccording to age and genetic predisposition”)论著,揭示代谢因素控制在房颤一级预防体系中具有突出重要地位。该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时间跨度长、涉及人群广泛,随访年限长达12年,纳入人群约41万。最终得出,控制代谢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和超重肥胖,是不同年龄和遗传风险群体房颤预防策略的关键部分;通过控制代谢因素,在遗传风险低的人群里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相比高遗传风险人群也能起到更多新发房颤的预防。

l 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CO-PI王毅晖与急诊危重病科(南)执行主任洪江在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发表题为“CIB2 Is a Novel Endogenous Repressor of Atrial Remode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首次明确CIB2为心房特异性表达基因,进一步揭示该基因可以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通路的活化,继而降低心房纤维化,从而抑制房颤的发生与发展。这一发现为房颤治疗提供了组织特异性靶点,为研发更为精准的房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l 9月5日,国际代谢领域权威期刊Cell Metabolism以封面文章刊发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Resistant starch decreases intrahepatic triglycerides in patients with NAFLD via 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s”。并配发同期专家述评“Vive la resistant starch: A potential treatment for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研究结果发现,膳食中补充抗性淀粉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降低肝内脂质沉积和减轻炎症,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潜在治疗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为本研究第一和通讯单位。

l 近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臻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免疫学领域的顶尖杂志Immunity发表了题为“Lymphatic endothel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Tbx1 promotes an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to facilitate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repair(淋巴管内皮转录因子Tbx1通过促进心梗后免疫微环境的建立以帮助损伤后修复)”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出生缺陷基因在成年心血管疾病修复中的作用。该课题组长期从事心脏发育及先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发现,除出生缺陷的共病外,其潜在的遗传缺陷对患者的成年生活和成年后疾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将遗传致病信息纳入到出生缺陷患者的咨询及长期照护的机制中。

l 附属儿童医院中心实验室李倩副研究员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杂志发表了题为“MIA mice exhibit enteric nerve defects and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的研究结果。母体免疫应激(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MIA)是导致儿童出现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证据表明,MIA群体更易遭受胃肠道疾病的困扰。该研究在动物模型上发现在MIA小鼠结肠中CGRP 阳性神经纤维分布稀疏,CGRP蛋白水平显着降低。同时结肠中呈现巨噬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升高,对于DSS 诱导的结肠炎具有更强的易感性。给予 MIA 小鼠重组 CGRP 可显著逆转肠道巨噬细胞的炎性表型,缓解结肠炎病理损伤。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感觉神经缺失引起的 CGRP 缺乏是导致MIA肠道炎性疾病易感性增加的重要原因。

l 由陆舜教授牵头的研究:国产药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的“四药联合”方案,已经成功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适应症,可用于EGFR突变耐药的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据文献查阅,国际上以“靶向+免疫+化疗”治疗思路破除肺癌耐药绝境的相关临床研究中,此次的“中国方案”第一个取得成功。

l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林关宁团队,开发了一种端到端、可解释的基于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模型(MIPPI),来研究疾病突变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寻找致病突变。这是一种有细粒度且更便捷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疾病突变对于蛋白互作的影响及程度,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机制和推进药物研发。

l 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章美玲和李文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团队、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临港国家实验室胥春龙研究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杜艳芝研究组合作在Protein & Cell发表了研究论文。该项研究首次探索了利用FNLS-YE1系统在人8细胞胚胎中可以高效安全引入人群中已知的保护性突变,为减少人类对AD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的易感性提供潜在方法。基于CBE系统效率和特异性的提高,FNLS-YE1介导的疾病预防性突变可以为一些遗传疾病的成体基因治疗提供借鉴。

l 附属同仁医院韩波博士以第一通讯在Medcomm上发表article文章,通过对纤维化肝脏的非实质性细胞(NPC)进行了单细胞 RNA 测序并鉴定了八种主要类型的细胞,包括内皮细胞、肝细胞、树突状细胞、B 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肝星状细胞(HSCs)、胆管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亚群以及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类细胞在肝纤维化中存在高度异质性特征和紧密的相互调控网络。同时发现了一个嗜纤维化Thbs1+巨噬细胞亚群,它在小鼠和人类纤维化肝脏中扩张,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肝星状细胞。这些发现在单细胞水平上解码了肝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异质性及其细胞间的串扰,并可能为肝纤维化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