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推进情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工作简报第二期

作者:浏览量:时间:2019-06-1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工作简报

(第2期)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工作小组             20196

编者按

为切实推进“双一流”以及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和高质量建设工作,加快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的步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医学院”)努力营造“合作、共享、创新、激励”的学科建设文化,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医疗服务水平、文化传承、国际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布局重点,聚焦特色,稳步推进,砥砺前行。

20195月,在教育部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作为新医科建设的代表指出,交大医学院应主动适应当代医学新发展、健康服务新需求,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医学新理念,不忘初心,以本为本,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加快新医科建设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值此全球医学科学跨越式发展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唯有把握大势,抓住变革时机,前瞻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花大力气促进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探索医学+”建设模式,才有可能成就真正原始创新成果,继续引领我国医学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提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人才是一流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如何紧抓人才关键要素,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构建完备的人才梯队结构,变单打独斗小作坊式个人自由探索瞄准重要前沿科学问题、面向重大健康需求的集团作战研究模式——这是新时代给医学院提出的新命题。正因为此,医学院以双一流与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为契机,经过审慎酝酿、反复讨论,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为抓手,推出创新团队激励计划5月,医学院召开了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推进会。启动会的召开,进一步阐明了创新团队的建设意义,明确了建设目标,落实了建设任务。今年1月,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感认知神经网络的功能及其障碍任务二启动会暨交大医学院脑科学基础临床学术交流会顺利召开,该计划以国家脑科学战略发展为指导,进行“脑科学研究计划”的整体布局和推进,旨在发挥临床资源和学科交叉集成之优势,最终形成“基础-临床-产业全链条脑科学研究体系。3月,以“21世纪免疫生物学为主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启动建设,旨在免疫代谢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助推上海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生物医药创新资源。5月,“2019大学/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平台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顺利举行,力争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儿童健康。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成立,旨在有效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跨学科、跨地域全球健康领域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和“健康中国”建设,为推进全球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截止至2019531日,医学院“双一流”项目从2017年开展至今,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也开展一年有余,医学院在各学科、各条线紧紧围绕建设任务和目标,勇当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已在医、教、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本简报选取部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以及阶段性成果予以展示。


 

 

目录

2019年上半年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重大新闻报道. 4

陈国强院长在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会上交流发言... 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推进会... 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正式启动建设... 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成立... 11

上海市科委脑科学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启动会暨交大医学院脑科学基础临床学术交流会顺利召开    14

2019大学/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平台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16

2019年上半年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进展简讯. 18

 

 

 

 


2019年上半年“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重大新闻报道

陈国强院长在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会上交流发言

429日,教育部等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高教战线要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作为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一是立足新时代,强化担当意识。二是面向新变革,强化战略思维。三是创造新模式,强化创新精神。四是提升新内涵,强化质量效果。我们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据悉,“六卓越”是指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一拔尖”是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医学教育既纳入卓越计划,也是拔尖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会交流阶段,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等十位嘉宾围绕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培养卓越拔尖人才,结合各自实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我院院长陈国强院士作为新医科建设的代表,应邀做了《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着力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交流发言。陈国强院长指出,创新是医学教育与生俱来的“DNA”。保障全方位全周期人民健康,医学教育必须创新求发展;顺应奔腾而至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医学教育必须创新谋发展。大力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他说,医学教育,德育为先。交大医学院始终融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精神培养为一体,塑造医德之魂。通过构建本-研互动、医学院与附属医院互动、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动“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推出名师名家名医与学生辅导员“双师联动”机制,实施名医大家上讲台、下临床、带实验、授技能举措,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贯穿于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医学教育,能力为重。交大医学院不断建机制促整合,医教协同夯实能力之基。为此,推动基础课教师、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师资队伍整合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体系整合,有效实施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推动临床医院与社会实践基地资源整合,确保临床医学教育、临床科研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交大医学院主动适应当代医学新发展、健康服务新需求,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医学新理念,将大数据分析、医用机器人技术等医工、医理交叉课程引入授课体系,开设“4+4”临床医学专业及“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前瞻性实践“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他强调,新时代新起点,交大医学将不忘初心,牢固树立“以本为本”理念,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加快新医科建设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陈宝生部长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拔尖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颁发聘书。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和我院陈国强院长等三人受聘担任教育部“拔尖计划2.0”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国强院长也同时受聘担任教育部新医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

会后,陈国强院长指出,在新医科建设和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征程中,全体交大医学院人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新医科的新并不是推陈出新,而是创新的新。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战略性思维,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踏踏实实地完善新医科改革与实践路径,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推进会

为切实推进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工作,5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懿德楼二楼报告厅召开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推进会。上海市教卫党委副巡视员李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资处处长葛列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副院长江帆,以及院系分管领导、医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医学院20个核心创新团队和40个协同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及成员,共四百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医学院科技发展处处长丁健青主持。

李蔚在讲话中指出,去年底医学院经择优初评的20个创新团队全部顺利通过市教委的答辩获得正式立项资助,申报组织工作公开、公正、公平,推荐的团队也代表了医学院高水准的科研队伍,上海市教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建设。上海市教委通过“双一流”建设,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以解决关键瓶颈问题为突破,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试行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收入分配机制,鼓励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健全协同创新与集中攻关机制,期待全体团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团结引领,在科研创新的同时带动学科水平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榜样和标杆作用,早日完成建成一流医学院的发展目标。

江帆就创新团队的布局规划、遴选过程和政策解读,作题为《协同发展、创新引领、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实施方案和战略思考》的报告。她在阐述团队建设背景的基础上,回顾医学院如何谋划团队建设方案及初评遴选组建团队的建设实施全过程,希望创新团队认真梳理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发现了解国家和上海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布局,形成合力,培养人才、凝练原创科研成果,真正做到跨院校、跨学科、跨领域。随后,团队负责人代表现场签署了创新团队建设任务承诺书。团队负责人徐天乐和房静远围绕如何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的主题作交流发言,分别介绍了各自团队的基本情况、工作开展、建设目标,表达了围绕创新、凝聚人心、团队齐心、共创未来的愿望和决心。

陈国强院长做总结讲话。他指出,在过去的岁月中,医学院得到很大的发展,我们引以自豪。但是,“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日新者必日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阶段。当前,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谁能真正把握住新科技革命的趋势、特征和战略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发展中获得领先优势。同时,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新健康观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疾病防治范畴,强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更加严峻、工作更加伟大。只有把握发展大势,抓住变革时机,前瞻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奋发有为,才能成就我们的医学梦想,长期立于时代潮头。现代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早已经不是靠个人行为就能够完成全部工作的年代了。为此,要充分认识团队创新团队建设对医学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发展为第一要务,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利益关系和矛盾,以自我革命精神,破立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团队建设就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实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医学院的发展。

他提出,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从单打独斗或是小作坊式的自由探索,向瞄准重要国际前沿科学问题、面向重大健康需求为目标的集团作战研究模式转变,通过多学科交叉,协同攻关,产生一批真正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性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的重大成果,并造就一流人才。他强调在创新团队中青年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人才是一流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通过鼓励和激发青年,让在创新团队中的青年能够迸发出更好的能量、得到更多的创新成果,成为医学院和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陈国强对创新团队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团队负责人能够制定并落实好团队管理办法和发展计划,加强内涵建设,以高度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瞄准国际前沿,凝练希望解决的1-2个关键科学问题,持之以恒,协同攻关,深入开展研究,同时核心团队负责人和协同团队负责人要加强内部交叉协同,锻造出能承接大项目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并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第二,团队中的青年成员要担当时代责任,要有梦想和追求,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团队、关乎医学院的未来,青年人要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甘于寂寞、敢于创新,能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第三,团队能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团队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强调协作意识,以相互信任为基石,将小我融入团队的大我之中,营造健康向上的团队文化,真抓实干推进创新团队的建设,通过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在医学院内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团队协同合作、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局面,为医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同时要求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各个团队的管理考核,加强服务意识,为建设“交医特色”的创新团队保驾护航。

最后,陈国强指出,人,相互依靠才脚踏实地;事,共同努力才简单容易;路,有人同行才风景美丽。让我们静下心、沉住气、心无旁骛地真抓实干,为一流医学院的建设砥砺前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正式启动建设

323日,以“21世纪免疫生物学”为主题,由耶鲁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联合高峰学术论坛在医学院懿德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在开幕式上,由两校强强联合共同组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宣告启动建设。耶鲁大学副校长Pericles Lewis,耶鲁大学免疫生物学系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avid Schatz,耶鲁大学免疫生物学系创始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Richard Flavell,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施建蓉,医学院副院长吴正一,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苏冰,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程金科等两校领导和免疫学专家们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江帆主持。

陈国强在致辞中首先感谢耶鲁大学校长Peter教授对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希望在未来继续优先扩大和深化两校的合作交流。随后,他回顾了交大医学院的办学历程,强大的国际化基因始终伴随着交大医学院的成长与发展。他表示,之后将实验室建设纳入到上海市正在实施的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以及国家正在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之中,给予全力支持,努力为研究院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他希望两校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扎扎实实地把研究院建设好,实实在在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他指出,新的免疫代谢研究院完全看齐耶鲁大学人才标准,将在全球范围吸收最优秀研究者集聚研究院,希望该研究院成为上海“科改25条”落地推广的新标志,试点“人才特区”“学术特区”政策,进一步为创新“松绑”,让科研成果迸发。

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因故不能亲自到现场见证启动仪式,特发来一段致辞视频。他热情地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讲道,耶鲁大学与中国的交往历史长达180多年,近年来,耶鲁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教师交流、学生交换、PI合作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密切交流,两校的强强联合必将推动新成立的免疫代谢研究院繁荣发展,期待双方的合作成果可以改善人类健康。他也明确表示拓展加深与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合作是其“任期内的重要事务”。

范先群、Pericles LewisDavid SchatzRichard Flavell、程金科、苏冰一同按下启动钮,宣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正式启动建设。作为耶鲁大学在美国本土以外建立的第一个实体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瞄准了免疫代谢这一世界前沿领域,聚焦免疫细胞代谢调控机制与应用研究,期待在免疫代谢领域的关键问题有所突破。研究院将充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耶鲁大学的科研团队和丰富的临床资源优势,在免疫代谢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机构,成为上海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纽带,助推上海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生物医药创新资源。研究院还将主动对接张江实验室的战略部署,构建“基础-临床-产业”全链条创新研究集群,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助推力。

随后,陈国强、Pericles Lewis为研究院共同院长Richard Flavell、苏冰颁发了聘书。

Pericles Lewis在致辞中表示耶鲁和中国的合作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是在1854年来到耶鲁的,也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这标志着我们坚实持久而意义重大的关系的开端。迄今为止,耶鲁接收中国学生数量已经远超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学生的数量,今天在耶鲁学习的中国学生数量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耶鲁大学紧密持久的伙伴关系,交大医学院和耶鲁免疫生物学院的强强联手,必将为研究院带来蓬勃发展,为上海科学环境添砖加瓦。

据悉,学术研讨会邀请了17名报告人,均为世界顶级科学家,包括耶鲁大学的David HaflerDavid SchatzRichard Flavell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厦门大学韩家淮等6名中外院士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何维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教授、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所长刘小龙教授等,围绕免疫学与健康、癌症和免疫疗法、免疫代谢三个热点前沿领域展开。论坛吸引近500位免疫学领域专家学者与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成立

616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全球健康高峰论坛在医学院懿德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在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宣告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长吴沛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衣承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袁政安、《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Helena Wang、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陈晓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江帆以及各附属医院的领导、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正一主持。

范先群书记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健委对建设全球健康学院的大力支持。他回顾了交大医学院的办学历程,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呈现出全球高发趋势,跨越国界的健康风险剧增,疾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解决这些健康问题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此次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共建全球健康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将有效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跨学科、跨地域全球健康领域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和“健康中国”建设,为推进全球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长吴沛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衣承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陈晓红的共同见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康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陈晓红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揭牌。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健康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竺专程发来祝贺视频,他谈到:健康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文明进步的终极目标,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主题,全球健康、全球卫生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主要课题之一。近些年来,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动之下,全球卫生合作风起云涌、势不可挡。全球健康学院的成立是合作双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健康丝绸之路”做出重要贡献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体现了双方领导和专家们的远见卓识。他衷心祝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取得成功,为“健康中国”建设,为“健康丝绸之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让中国模式、中国智慧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给全人类带来福祉。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为全球健康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颁发聘书。

陈国强院长在致辞中表示近50年的全球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为全球健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交大医学院应该有所作为,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使命。在全球健康领域医学院有着扎实而深厚的基础,医学院因国际合作而生,因国际合作而发展;医学院在全球健康的前身“热带医学”也有着辉煌的历史,潘孺荪、江绍基、黄铭新、薛纯良教授等一批交医前辈们曾为我国控制血吸虫病做出卓越的贡献;医学院各附属医院也在“一带一路”和“健康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指引下积极发挥作用。今天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建合作,更为交大医学院走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全球化注入了新鲜充满活力的基础和支撑。他希望在高福院长的带领下,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交大校本部携起手来,共同建设好全球健康学院,同时积极拓宽国内外合作,在推动全球健康、全球卫生治理上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应对全球健康的挑战和机遇,努力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为“全人类享有健康”这个伟大的梦想而奋斗。

作为全球健康学院的首任院长,高福在讲话中表示他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将全球健康学院做好做实。他鼓励青年学生们能够走出去看一看,去欠发达国家看看,真正感受什么是“命运共同体”,感受“责任担当”。谈到对全球健康学院的愿景时称,高福希望全球健康学院目光不止步于当下,而看到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希望这座学院的研究能着眼未来20年、50年。

最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发表重要讲话,他对全球健康学院的发展提出几点希望:坚守初心,务实担当,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形成充满活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加强热带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梳理“卡脖子”的重大技术瓶颈,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取得突破,加速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将中国标准转化为全球标准;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将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和全球健康学院办成吸纳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和国际健康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双方优势,跻身世界一流的全球健康机构和热带病研究中心。

学术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全球健康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教授做《“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以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为优先》报告,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院士康乐教授做《农药与人类健康》报告,《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Helena Wang博士做《中国、全球健康和柳叶刀杂志》报告。论坛吸引了近500位全球健康、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与会。

据悉,成立后的全球健康学院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领域的雄厚实力和上海交通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整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热带病防控领域的优势力量和全球分布的国际合作网络,以国际一流全球健康学科为发展目标,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领军人才;共同在全球热带病防控、生命全周期健康、全球卫生政策与治理等方面,推动全球健康学科的发展,促进中国方案、中国产品更好地为全球人类健康服务,为我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全球健康学院将率先重点聚焦热带病与突发传染病、全球卫生政策与标准、全球妇幼卫生、全球营养与食品安全、全球精神卫生这五大发展方向。


 

上海市科委脑科学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启动会暨交大医学院脑科学基础临床学术交流会顺利召开

2019116日,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感认知神经网络的功能及其障碍”任务二启动会暨交大医学院脑科学基础临床学术交流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顺利召开。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杨琳老师、医学院江帆副院长、医学院科技发展处丁健青处长、顾奋勇副处长、医学院院长办公室丁蕾副主任以及各课题负责人、学术骨干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感认知神经网络的功能及其障碍”由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牵头,其中任务二“感认知障碍相关脑疾病的机制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瑞金医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承担。该项目是在“交大医学院脑科学研究计划”的整体框架下,由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基础团队联合瑞金刘军教授、儿中心吴琦教授、精中徐一峰教授三个脑疾病临床团队共同凝练的基础科学问题,项目将基于正在建立的脑疾病人群队列资源库分析,以感知觉和学习记忆的核心认知障碍环路基础研究为主线,解析感知觉和记忆动态过程的神经环路基础及其分子和细胞机理,并致力于发展机制指导下的认知干预和调控新手段,促进对认知障碍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启动会上,江帆副院长在致辞中讲到交大医学院以国家脑科学战略发展为指导,已经开始整体布局和推进“脑科学研究计划”,启动建立“交大医学院以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交叉集成平台”,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医学院及交大校部优质的临床资源和学科交叉集成之优势,以脑科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三大类人群(精神疾病脑人群、老年退化脑人群、儿童发育脑人群)为导向,建设三大脑疾病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基础研究平台、临床转化平台和医学影像大数据平台),最终形成“基础-临床-产业”全链条脑科学研究体系。江院长指出此次市科委脑科学重点项目是“交大医学院脑科学研究计划”实施后落地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希望交大医学院脑科学研究团队以该项目的实施为纽带,以基础神经生物学平台建设为基础,探索脑科学多学科整合发展新模式,推进“1+3”基础-临床实质联动,撬动三大脑疾病人群主体规范化建设。

随后,任务二总体负责人徐天乐教授全面介绍了项目的立项背景、整体研究目标和课题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并就项目实施和管理、课题之间的协作交叉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项目将积极探索脑科学基础-临床交叉合作新途径,力争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对接中国脑计划贡献力量。

启动会后,会议进入以“儿童发育脑”为主题的学术交流环节,这也是基于本项目开展的第二次基础-临床学术交流会。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云婷副研究员、董素贞副主任医师和邓玉娇博士分别作了报告,介绍了临床婴幼儿脑发育的队列研究以及新发展的相关研究手段;基础医学院徐楠杰研究员报告了实验室最新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海马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突触形成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及其在社交记忆中的作用。交流会上,基础团队和临床团队成员针对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案等做了细致充分的探讨,与会人员都充分肯定了这种学术交流对基础-临床交叉协同和联合攻关的重要意义。

 


 

2019大学/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平台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5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管理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与临床研究管理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艾昆纬(IQVIA)倾力支持的“2019大学/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平台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作为本次论坛的仪式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新华医院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分中心的挂牌将进一步升级交大医学院对附属新华医院临床研究工作的扶持,也必将助力附属新华医院一如既往在交医系统临床研究大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核心成员作用。

此次高峰论坛的学术议题异彩纷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家附属医院的资深临床研究专家、艾昆纬(IQVIA)学术与运营团队以及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的专家,围绕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临床研究、如何帮助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走出困境、如何管理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首尔国立大学医院临床研究中心最佳实践分享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参会各方以国际化视点,共同解读了目前大学/医院临床研究实践中的一些瓶颈与困局。本次论坛也吸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家附属医院的临床研究人员与各类研究生,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讲演与讨论,与会者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既引领思路,又贴近实践,令人获益匪浅。

临床研究是提高健康医疗水平、增强创新实力的核心方式之一,对打造可持续发展、建立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与医药创新生态至关重要。艾昆纬(IQVIA)与新华医院战略合作中心签约成立,据悉艾昆纬后续将对新华医院乃至整个交大医学院系统进行深度资源和技术注入,帮助大学/医院依照国际标准全面提升临床研究能力。

艾昆纬(IQVIA)大中华区总裁宓子厚表示:战略合作中心(Partner Site)的建立,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数据资源及精进的分析技术,个性化地展示研究中心的启动、入组、质量数据,并探讨研究中心临床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推进医院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工作。IQVIA本身拥有强大的培训资源,可以多维度且深入的与医院合作,加强医院临床研究梯队的打造与管理。汇聚各方优质资源,为医院输入更多的流程优化、快速启动、质量控制、入组管理的理念,取得国际认可的高质量研究数据,加速新的产品研发惠及患者,实现“双赢”局面。

此次高峰论坛上,附属新华医院和艾昆纬(IQVIA)还共同发起成立了儿科-出生缺陷-罕见病临床研究联盟,成为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举措。

新华医院是中国儿科医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儿童保健学和发育行为儿科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国内最早开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工作的医疗机构。新华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锟教授介绍:新华医院从2015年起,在上海各级医疗机构中率先成立临床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给予医院各学科临床研究系统化支撑创新平台性机构,推动了医院临床研究项目质量的整体提升,尤其为儿科领域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撑。目前儿科罕见病和出生缺陷一直是领域内临床研究的“老大难”。罕见疾病药物研发极具挑战性,新华医院拥有该方面顶尖医疗专家与设备,就诊患者数量大病种全。另一方面,艾昆纬(IQVIA)对于如何使用大规模的数据进行真实世界研究,以及如何利用真实世界研究和技术平台来支持临床研究的创新,都具备领先优势。借助这些优势,双方可牵头开展儿童用药数据的收集,优化整合全国优质儿科临床研究资源,更好地开展真实世界研究,逐步建成由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儿科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的平台,加速各类研发成果上市,解决临床急需问题。新华与IQVIA强强联合,一定能给中国的罕见病患儿带来更多的新药与希望。

 


 

2019年上半年“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进展简讯

一、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2019426日至2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顺利举行。论坛旨在加快推进一流医学院和医学学科建设,完善育引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术研讨和现场人才洽谈等形式,集聚海内外优秀青年医学创新人才,促进医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助力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交医特质医学院建设。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位青年学者的报名申请,其中将近一半来自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经我院专家甄选后邀请近百位优秀青年学者参会。

王振义院士荣获2018最美医生称号、范先群教授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Fellowship Ad Hominem荣誉称号、谭蔚泓院士获颁拉夫·亚当生物分析化学成就奖和匹兹堡分析化学成就奖、九院吴皓教授荣获“第十六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眼科周慧芳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女医师奖”。

2019417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名单。本次全国范围共有400名申请人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有9人入选该计划,创历史新高。其中基础医学学科6人,临床医学学科2人,口腔医学学科1人。

429日,教育部等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我院院长陈国强院士作为新医科建设的代表,应邀做了《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着力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交流发言。陈国强院士指出,交大医学院应主动适应当代医学新发展、健康服务新需求,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医学新理念,不忘初心,“以本为本”,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加快新医科建设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5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懿德楼二楼报告厅召开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推进会,进一步阐明了创新团队的建设意义,明确了建设的目标,落实了建设任务

531日下午,以立德树人 砥砺前行为主题的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表彰会在上海科技大学报告厅隆重举行。医学院多个集体和个人荣获了上海市教育系统奖项,其中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获2014—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心系教职工的好领导称号。基础医学院、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获2014-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先锋号。院工会副主席徐汝明获2014—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基础医学院工会主席郁松、护理学院工会主席陈铿获2014—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2019年,附属仁济医院卜军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附属瑞金医院崔文国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2019年上半年医学院在高水平论文的产出上实现新增长,《CELL》(IF=36.216)发表1篇、《Cell Metabolism》(IF=22.415)共发表2篇,《GUT》(IF=17.0161篇、《HEPATOLOGY1篇(IF=14.079)、《NEURON(IF=14.319)1篇,以及其他国际顶级杂志数篇,成绩斐然。

20191月,医学院及附属单位共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6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分别进行了颁奖仪式。5月,医学院及附属单位共有10项成果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8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分别进行了奖励大会。

2019116日,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感认知神经网络的功能及其障碍任务二启动会暨交大医学院脑科学基础临床学术交流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顺利召开。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感认知神经网络的功能及其障碍”由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牵头,其中任务二“感认知障碍相关脑疾病的机制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瑞金医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承担。该项目是在“交大医学院脑科学研究计划”的整体框架下,由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基础团队联合瑞金刘军教授、儿中心吴琦教授、精中徐一峰教授三个脑疾病临床团队共同凝练的基础科学问题,项目将基于正在建立的脑疾病人群队列资源库分析,以感知觉和学习记忆的核心认知障碍环路基础研究为主线,解析感知觉和记忆动态过程的神经环路基础及其分子和细胞机理,并致力于发展机制指导下的认知干预和调控新手段,促进对认知障碍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26日,以临床医学前沿为主题,由《NEJM医学前沿》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主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NEJM医学前沿》联合学术论坛在医学院举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常务副主编Mary Beth Hamel、执行主编Steve Morrissey、副主编肖瑞平教授、黄永坚教授及《NEJM医学前沿》编辑团队参加会议,医学院副院长江帆、吴正一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团队出席会议。


 

三、国际合作交流

128日,中法外科学院正式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揭幕典礼在仁济医院东院召开。本次中法外科医学院的成立不仅是对仁济医院以往国际交流成绩的肯定,也是为其未来发展搭建的全新平台,标志着仁济医院与法国在医学专科领域的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仁济医院与法国一流院校的合作交流将迈向更宽广领域和更高层次。

323日,以“21世纪免疫生物学为主题,由耶鲁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联合高峰学术论坛在医学院举行,由两校强强联合共同组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宣告启动建设。作为耶鲁大学在美国本土以外建立的第一个实体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瞄准了免疫代谢这一世界前沿领域,聚焦免疫细胞代谢调控机制与应用研究,旨在免疫代谢领域的关键问题有所突破。

41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与马来亚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Malaya Medical Centre,下称“UMMC”)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儿童活体肝移植技术国际培训项目。根据协议,仁济医院将派驻技术团队为马来西亚UMMC培训人才队伍,直到对方逐步自主开展肝移植手术。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和UMMC院长Tunku Kamarul Zaman Bin Tunku Zainol Abidin,在马来西亚驻沪总领事Hew Tse Hou见证下顺利签约。

616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全球健康高峰论坛在医学院举行。在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宣告成立。

此次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共建全球健康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将有效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跨学科、跨地域全球健康领域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健康中国建设,为推进全球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成立后的全球健康学院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领域的雄厚实力和上海交通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整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热带病防控领域的优势力量和全球分布的国际合作网络,以国际一流全球健康学科为发展目标,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领军人才;共同在全球热带病防控、生命全周期健康、全球卫生政策与治理等方面推动全球健康学科的发展,促进中国方案、中国产品更好地为全球人类健康服务,为我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全球健康学院将率先重点聚焦热带病与突发传染病、全球卫生政策与标准、全球妇幼卫生、全球营养与食品安全、全球精神卫生这五大发展方向。


 

四、临床医学学科建设

(一)临床科研支撑平台建设进展

全国首个“上海市儿童颅颌面畸形筛查诊治中心”于116日在附属九院正式挂牌并召开工作启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上海市儿童颅颌面畸形筛查诊治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王磐石、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理事长李忠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党委书记沈国芳共同为中心揭牌。

该筛查诊治中心旨在充分发挥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整复外科的学科优势,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坚持防治结合,建立健全儿童颅颌面畸形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全程服务工作;希望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会支持配合附属第九人民院,利用好“颅颌面畸形诊治全过程管理专项基金”的平台,将此项工作推及本市贫苦家庭、全国贫困地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国际慈善救助体系中,让更多患儿得到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为进一步提高人口出生素质贡献力量。

58日至510日,以价值投资引领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健康中国思南峰会在上海黄浦召开。此次峰会由黄浦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主办,旨在构建政府、学术、产业、投资汇聚一堂、融合交流、共同发展的医疗健康产业生态,持续推动上海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黄浦区区委书记杲云、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分别致辞祝贺并发表演讲。医疗健康产业领域政府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负责人、院士及行业专家、知名大型医院院长、行业协会负责人、知名投资人和专业机构、领航及创新企业负责人出席峰会。

5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管理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与临床研究管理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艾昆纬(IQVIA)倾力支持的“2019大学/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平台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作为本次论坛的仪式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新华医院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分中心的挂牌将进一步升级交大医学院对附属新华医院临床研究工作的扶持,也必将助力附属新华医院一如既往在交医系统临床研究大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核心成员作用。

617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疗/科教综合楼于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得医疗、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功能更趋完善,标志着上海市儿科医疗服务能级再度提升。儿科教学与实训中心、临床研究与转化中心结构与功能得到大幅提升,并且设立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定位的国际诊疗部。

医院进一步打造“智慧医院”,继续实施互联网+建设:在门诊区域增设各类支付、查询等自助便捷功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全新打造的全国首套“AI儿科医生系统已于近日正式落地,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将导诊、诊前检验、儿童多学科智能诊断系统等多个AI应用融入诊疗全流程。住院区域亦完成全面网络覆盖以及各种智能设备的部署,知识库和人工智能决策工具将辅助临床提高诊疗效率,增强医疗质量安全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打造无哭声医院”的单位,新楼每个楼面都配置了赋予患儿及家长心理和人文关怀的公益空间,推动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618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举行骨科大学科建设发展论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是世界首例“断肢再植”的摇篮,是“中国手”的发源地,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骨外科学排行榜上,六院骨科4次位居第一。

(二)临床研究能力提升项目进展

124日,吴皓教授团队为一位26月龄大的先天性听力障碍伴内耳畸形的患儿实施了我国首例儿童人工听觉脑干植入术。术中,电极顺利植入脑干耳蜗核,术后患儿恢复良好如期出院。225日,患儿按期回医院,并于26日上午在监护下进行植入体开机及调试,听觉电流发电位检测显示,患儿对听觉反应良好。经听力中心测试,孩子的听力重建成功,后期将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等序列治疗。

32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辅助生殖科匡延平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桑庆、王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A Pannexin 1 Channelopathy Causes Human Oocyte Death”在《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转化医学》(影响因子18.6)发表。该研究成果揭示了PANX1突变致疾病产生并明确了致病机制,同时提供了首个深入研究PANX1病理学功能的鼠模型。人类新的孟德尔遗传病、糖基化疾病及离子通道疾病——“卵子死亡被发现并命名。

417日,附属瑞金医院产学研结合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经过一年多的临床试验,通过新型CAR-T技术,瑞金医院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取得了显著疗效。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赛娟院士,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糜坚青博士等领衔的专家团队共同研究完成。

据介绍,在接受治疗的17例患者中,总反应率为88.2%,总体生存率为63.5%,无进展生存率为53%;其中有两例患者出现了骨髓正常造血,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这标志着MM治疗获得显著疗效。

52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PANDA项目科研转化签约仪式。标志着由瑞金医院卢敏研究员带领的“p53转化医学团队潜心研发的抑癌蛋白p53靶向药物PANDA,将正式进入产品开发和临床试验阶段,这将是转化医学的国家战略和长三角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联动的又一硕果。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副院长沈柏用,党委副书记俞郁萍等出席签约仪式。PANDA项目目前已申请全球家族专利3项,权利要求约200条,并将进入临床试验。前期卢敏团队经过多次沟通确定与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PANDA专利的非港澳台中国区研发权许可给安徽省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我国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3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主成功研发国产离心泵,将大幅降低长期以来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性,并降低购置成本。

该研究小组已经完整组装能够满足临床要求的实验室样机,专利已完成市场转让,正在进一步临床试验和调试中。该设备的正式投产,将打破对进口设备的依赖,降低至少30%购置费用,改善救治效果。

 

 


 

五、口腔医学学科建设

44日,为切实推进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和“双一流”建设,从内涵质量上有效推动口腔医学学科发展,医学院党政领导陈国强、吴韬、施建蓉、胡翊群、江帆、吴正一等赴口腔医学院调研座谈。

529日,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专委会成立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举行。

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内首个专科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的成立,同时填补了上海乃至全国口腔医学领域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发展的空白。此次会议通过搭建多学科(口腔医学、护理、社会工作、卫生管理)交流平台,探讨口腔医学领域社会工作专业的角色与实务经验,从而促进大陆口腔医学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

 

 


 

六、IV类高峰——精准医学建设进展

24日,附属九院精准医学研究院雷鸣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it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meiotic TERB1-TERB2-MAJIN complex tethers telomeres to the nuclear envelope”的研究工作,揭示了端粒通过减数分裂特异性TERB1-TERB2-MAJIN复合物结合到核膜进而调控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

428日至29日,由附属九院和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承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精准医学分论坛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首届博士后精英论坛在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顺利举行。本次精准医学分论坛是附属九院举办的首届博士后精英论坛,会议吸引了五十余名博士后参会,为在站博士后提供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未来附属九院将形成博士后论坛长效机制,定期举办,健全博士后培养日常规划,加强博士后培养过程管理,力争打造一支能为医院出成绩,做贡献的博士后人才队伍。

 

 


 

七、公共卫生与预防学科学科建设进展

20193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肺癌中医防治方案的循证优化及机制研究”在京启动,公共卫生学院蔡泳教授作为领衔专家在该计划中主要负责“肺癌真实世界的研究”课题,并应邀出席会议并做报告。蔡泳教授希望通过这部分研究明确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优势人群与关键环节,为肺癌的绿色治疗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

20193月,Jan Vijg教授正式来我校工作,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主任,中心筹建工作全面展开。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立足国家需求,运用国际前沿单细胞研究手段,围绕衰老与疾病开展工作,建立国际联合科研基地,最终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科研机构。

Jan Vijg教授是单细胞研究领域著名专家,衰老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学说主要代表人物,长期从事基因组不稳定性和衰老研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资深评审专家,并30年稳定获得NIH经费支持,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发表专著3部,任NatureNature ReviewAnnual ReviewCell等杂志约稿专家。

2019410日,公共卫生学院食品安全与毒理学系副研究员刘宁宁当选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201942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aterials horizons在线发表了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课题组共同发表的论文“Reprogramming of Cancer Invasiveness and Macrophage Education via Nanostructured Antagonist of TGFβ Receptor”。该研究利用纳米金刚石对TGFβ信号通路的干扰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肿瘤细胞对巨噬细胞的驯化能力,抑制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