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推进情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介绍

作者:浏览量:时间:2016-10-1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抓住学科建设的龙头。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不同的高校而言,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条迈向“一流”的建设路径、做出科学规划,成为一道“必答题”。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国家新一轮“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唯一的试点城市,上海市定下明确的学科建设目标——大力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通过对学科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努力让上海高校的学科“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在“高原”之上建“高峰”。
 2014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建立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形成高原学科,持续支持一批建设目标对接社会需求的亟需学科,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随后,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正式启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引导高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优化高校学科布局,整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根据建设目标,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可为六类:Ⅰ类高峰建设目标为一级学科点保持或建成全国第一,总体实力达到世界一流;Ⅱ类高峰一级学科点综合实力趋近全国第一,并在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Ⅲ类高峰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先进,培养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队;Ⅳ类高峰支持国家战略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学科,通过错位竞争、同城协同,使上海该类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国内第二;Ⅰ类高原一级学科点进入国内前三或20%,各一级学科点中至少1-2个二级学科或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Ⅱ类高原为特色学科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建设周期上看,“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2017年,第二阶段2018-2020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发展为己任,以改革求突破,以规划为起点,以“高峰高原”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学科活力、创新机制体制、引领全局、重点突破,力争在建设期内迈出关键一步,使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等若干关键指标达到世界一流医学院水平,整体办学实力步入世界一流医学院行列,在世界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在若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解决一批瓶颈性关键科学问题,同时推动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国家和区域急需”的原则,结合国际评估、教育部评估、第三方评估和校内评估的结果,确定了申报方案,经过答辩和评审,第一批8个一级学科全部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临床医学为Ⅰ类高峰学科,口腔医学为Ⅱ类高峰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医学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为Ⅰ类高原学科。
 通过“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组建若干高水平创新团队,实现人才引进、培养、聘用、激励和退出机制上的突破;完善分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推进骨干教师激励计划,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医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国际一流医学人才;鼓励与大力推进多中心临床研究,加强转化医学研究,促进医、理、工的交叉与协同创新;推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学科间整合,促进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拓展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打造亚洲一流医学中心;做好公共卫生政策的研究,在国家医疗卫生政策改革中发出“上海声音”,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出贡献。具体来说,将着力完成六大建设任务。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一流学科创建提供人才基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调整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倡导多元化的来源渠道,注重吸收更多的获得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实施境外优秀教师引进战略,提高外籍专任教师和有海外经历专任教师的比例,以促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术气氛的活跃和知识结构优化。完善分层次、分类别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特聘教职计划”、“平台技术人员激励计划”、“博士后激励计划”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期间以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开展为切入点打破院墙,加大附属医院间、医学院与医院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与产业之间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通过搭建多中心研究平台,依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实现多中心研究项目数据统一管理,实现数据共享,规范多中心研究项目开展流程。开展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破解临床研究力量分散,研究成果未能及时转化等瓶颈,整合附属医院临床资源及临床研究能力,形成重大临床研究成果,并尽可能多的将成果转化成可实际应用于临床的产品,从而提升临床学科国内外的影响力。
 3.以临床研究能力提升为目标,开展“双百人”队伍建设。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期间通过引育并举,打造100名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及100名研究型医师队伍。临床专职科研队伍与现有的临床医师组建临床-基础科研团队,使临床发现的科学问题能及时开展基础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尽快转化应用于临床。研究型临床医师是兼具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时发现临床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能将临床实践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验证,形成新的诊断治疗技术及方案,并将其推广应用。研究型临床医师是发现及推广应用新的诊疗技术或方案,提高医疗服务社会健康水平的中坚力量,是提升临床医学创新能力的关键。入选“双百人”计划人员可获得相应的薪酬补贴及科研启动费,项目为入选研究型临床医师者配备本专业导师,对其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生物信息处理、学科交叉协同等能力进行培养。
 4.建设医学创新能力支撑体系,打造高效集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电子预约服务体系和公开透明的平台运行制度,实现对公共平台设备预约、使用和收费过程全程的监控。在平台技术人员管理体系建设中,设立平台PI-平台co-PI-平台技术员的三级管理层次,与科研PI和co-PI同样经过遴选上岗,待遇相同;平台技术员由平台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培训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具体工作量、技术服务水平和用户满意度等;通过平台技术人员激励计划进行考核和绩效津贴支持,另有兼职技术员参与部分平台管理,属于各部门和研究组,根据实际服务时间给予绩效补贴。
 5.加强学科交叉整合,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基础临床交叉重点推进病理中心、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微生态研究中心、肿瘤微环境研究中心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依托临床多中心研究平台实现与临床学科交叉整合,建立临床研究的教学、科研、服务、培训和组织协调平台,为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和依据,培养优秀的临床研究专业人才。护理学科通过聘用基础、临床优秀师资担任学科带头人,形成护理与基础、临床结合的跨学科式、多元化人才队伍。
 6.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夯实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建设,该项目是国内唯一与北美临床医学教育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项目。通过“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完善该项目全英语的医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行“1(pre-medicine)+4(MD program)”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做强中法医学教育项目,通过中法生命科学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及临床医学法语班外籍住院医生(FFI)项目吸收国际一流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机制和方法,优化医学生科研、实习课程及评估体系,研究国际一流医学院校医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的管理机制和保障制度,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学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实质性的国际化科研合作,以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生物统计联合中心为平台推动肺部肿瘤、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方面的合作研究项目。与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合作共建临床多中心研究平台,为推进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百廿年风雨兼程,六十余载执着奋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优势特色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绩卓著的研究型医学院校。而今,站在“十三五”的起点,又恰逢“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东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坚持“凝心聚力、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内涵建设,正信心百倍地向着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医学院”这一宏伟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