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8-2020定位与发展规划纲要

作者:浏览量:时间:2013-04-24

一、医学院基本情况简介
(一)专业设置和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二)教职工情况
(三)学科情况
(四)科研情况
二、医学院发展定位
(一)新形势下医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发展定位
1、办学理念
2、办学目标
3、学科专业方向
4、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5、社会服务面向
三、可行性论证
(一)社会需求分析
(二)自身优势
(三)可获取资源
(四)发展定位检测指标
四、主要举措
(一)具体内容
(二)主要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8-2020年发展定位规划纲要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上海交通大学2008-2020年发展定位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认真审视国内外医学院校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医学院基本情况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高等医学院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三所创建于19、20世纪之交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和同德医学院(1918-1952)合并组建成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之一。2005年7月,根据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的“两校合并原则意见”,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以“部市共建”的创新模式成立了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100多年的办学历史特别是50余年的建校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同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国内医学院校第一方阵。并逐步形成了“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优良传统和“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医学院精神,先后诞生了一批国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医疗科研成果,为上海和全国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医学人才,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专业设置和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一所医学专业类院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8年,即与法国政府签署备忘录并启动中法联合办学项目,目前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已经成为医学院最具特色和实力的专业。近年来,根据国家和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医学教育的成功经验,2000年在国内率先举办临床医学硕-博连读(4+4)专业,实行了护理学和医学检验学专业的“五改四”学制及授予理学士的改革;2005年教育部批准首批试办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目前正在进行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并相继开办了药学、营养学、医药营销及预防医学4个新的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为主、以医学相关专业为辅,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
医学院现有20个学院/系,设立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硕博连读(4+4)、口腔医学七年制3个长学制和临床、检验、护理、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营养、营销、药学、预防医学等10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7801名,其中本科生4870人,硕士研究生1774人,博士研究生882人,留学生275人。拥有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0门;7所综合性附属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和16个临床教学中心,核定床位11999张,是全国临床教学资源最丰富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医学检验,分别获得教育部首批二类和一类特色专业。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医学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通识教育支撑。
(二)教职工情况
在“人才强校”战略的指引下,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建立人才破格晋升制度,八十年代有一批优秀人才成为学科带头人;九十年代通过“哑铃型”、“候鸟型”、“风筝型”等人才柔性流动新机制,使一批顶尖人才相继被引进,一批前沿学科相继诞生。进入新世纪,又推出了“百人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左右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出国进修学习,为期5年。近两年,医学院以建设医学科学研究院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海外顶尖人才引进力度;并启动了“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等多项新的学科骨干培育政策,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基础,优化了学科专业人才梯队和结构。
医学院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1678人,高级职称3109人,专任教师1407人(其中院本部58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9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获得者2人。
1、院本部专任教师队伍情况
在583名专任教师中,(1)职称结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7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10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具有中级职称的有26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具有初级职称的有13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2)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3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0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下的有14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
2、临床师资队伍情况
在直属医院10489名卫生专业系列师资队伍中,(1)职称结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607人,占总数的5.8%,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1165人,占11.1%,具有中级职称的有2445人,占23.3%,具有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有6272人,占59.8%。(2)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的有784人,占7.5%,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310人,占12.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2514人,占总数的24.0%,具有大专及以下的有5881人,占总数的56%。
(三)学科建设情况
医学院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5个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和56个硕士点(见表1)。初步建成国家-市级-局级-院级四级重点学科体系,包括1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见表2);1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其中2个被列为“重中之重”,(见表3);32个上海市局级重点学科(见表4)和若干个院级重点学科。学科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个(见表5),以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1个(见表6)。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中心3个,上海市级研究所22个。
(四)科研情况
“十五”以来,截至2007年年末,医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81项,获得科研经费75481.73万元,科研经费年均增长30.8%。其中国家级项目599项,科研经费40314.59万元;部市级科研项目792项,科研经费22332.7万元。共获得部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26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项。申请专利340项,其中科技发明253项,实用新型85项,外观设计2项;专利授权167项,其中科技发明93项,实用新型72项,外观设计2项。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239篇,EI收录论文56篇,中文期刊论文15737篇(见表7­­)。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41篇(见表8)。
 
二、医学院定位
 
(一)新形势下医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1、建设创新型国家带来的机遇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我国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要把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为此,国家持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同时“纲要”从关注民生,改善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出发,把人口与健康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在未来15年的时间里“实现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的目标,将生物技术作为前沿技术,将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作为科学前沿问题,以期在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与治疗性克隆、组织工程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制定既是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加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水平医学院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带来的机遇
根据上海市确立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以及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有效便利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部署,《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实施健康上海的“引领工程”(HEAD),使上海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新药开发的技术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具备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和服务扩散的能力,成为亚洲生命健康科技和产业的重镇。明确了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七大任务:即生物复杂系统的结构及其活动过程、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殖与发育、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模式生物、化学基因组与新药发现等等。上海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分别提出,上海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建设若干所能代表现代国际大都市风貌和水准的标志性医院;建成一批临床医学中心和有一定学科群体、有基础研究支撑、有一定规模水平的全国著名的专病治疗中心。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构筑集聚医学人才的新高地,加快培养高层次后备医学骨干力量,构建医学应用研究平台,积极支持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这为高等医学院校提供了进一步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教研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又一个难得的机遇。
3、两校合并带来的机遇
两校合并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由地方重点建设的医科大学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这使得医学院在继续实施“211工程”建设同时,获得了“985工程”建设的重点支持。此外,并校也给医工、医理、医管、医文等学科交叉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凝炼学科方向,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医学院整体水平提高和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医学院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新时期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抓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医学人才、发展医学科学、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定位
1、办学理念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于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为宗旨,充分发挥“部市共建”机制优势,以创建“两个一流”为目标,保持特色与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内涵建设,完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扩大社会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构筑“人才带动学科,学科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医教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办学目标
(1)战略目标
到2020年,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医学院总体水平达到亚洲一流,成为世界知名医学院,形成向世界一流医学院冲击的强劲势头,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医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
(2)阶段目标
到2015年,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医学人才、造就以名师名医为主体、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推进自主科技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亚洲一流水平,个别学科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命科学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3、学科专业方向
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结构,扶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2个优势学科,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加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3个支柱学科的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扶持检验、护理、公共卫生管理3个特色专业,冲击国内一流水平;调整充实营养、生物医学工程、营销等社会需要专业,充分体现紧密结合临床的特色,适当投入,按需发展,争取国内先进;促进新兴学科,推进医工、医理交叉融合。
建成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上海市重点学科为支撑、局级和院级重点学科为补充的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金字塔式学科体系。通过“211工程”、“985工程”持续重点建设,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造就一批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队伍;新增和保持一批有竞争力的学科创新基地,形成学科发展与建设的强大支撑。若干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某些学科方向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到2015年新增1-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0个左右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力争2~3个一级学科评估进入全国前3名;新增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市部级重点实验室。
4、办学层次与培养目标
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继续教育等为拓展,保持特色与优势,稳定人才培养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育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内容、方法的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基础宽、能力强、潜力大、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精英”医学人才;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名列国内前茅,在若干方面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5、社会服务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提高人类的卫生健康水平做贡献。整合附属医院的资源,集中力量建成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医学中心,建成可提供国际标准医疗服务的现代化标志性医院和具有专科特色的亚洲一流临床医学中心,成为提高上海和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地。利用医、教、研一体化的优势,关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临床质量控制体系,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对社会的责任感及贡献率。发扬传统优势,依托高新技术,在重大疾病的综合性防治、现代化医疗器械研制、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现代远程医疗等方面实现突破,成为现代诊疗技术、现代健康医学的引领者。
 
三、可行性论证
 
(一)社会需求分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导致了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城市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传染性疾病仍然是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SARS等新发传染病、艾滋病、环境污染等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相对于人口健康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总体数量和结构都不能满足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据统计,2005年,我国每千人医师数和护士数分别达到1.1和2.2,其中上海市分别为3.54和3.39。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师数及护士数仍明显不足。如法国每千人医师数和护士数分别达到7.2和7.5,日本每千人医师数和护士数分别达到7.8和12.9,美国每千人医师数和护士数分别达到9.4和3.3。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医护人员方面也不占优势(见附表9)。同时,国外医师均普遍具有本科或以上学位,而我国医院医师中具有本科或以上学位的比例只有47.8%;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卫生管理人才短缺问题也比较严重,目前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5万个,有各类管理者200多万,其中接受过正规卫生管理教育的不足5%。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年递增。面对国家和上海市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以及不断出现的疑难医疗卫生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全国和上海市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医学人才和应用性医学及相关专业人才,在医学生命科学领域开展前沿性研究,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自身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已初步具备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的基础和优势。一是拥有比较强的综合办学实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部分研究方向已跻身国内领先乃至世界先进行列;医院布局日趋合理,临床资源雄厚,解决疑难临床问题的能力位居国内领先地位;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师资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校园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校园文化昂扬向上。二是创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2005年8月原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制订并签署了合作共建的“原则意见”。确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享有必要办学自主权,管理运行相对独立,经上海交通大学授权,可以独立对外从事民事活动”管理模式。三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一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考虑了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借鉴了国外医学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凸显了科学性和可行性,实现了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
(三)可获取资源
在“部市共建”这一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下,可以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的资金、政策等资源支持。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人力资源和临床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扩大对外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资源的支持。
(四)发展定位检测指标
1、与国际国内一流医学院的比较
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是世界著名的医学院,学科专业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国内一流医学院,优势明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要达到世界一流、国内先进的学科水平,就必须向这两所医学院看齐。
(1) 事业规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整体事业规模上基本处于相同的量级,但我院专任教师中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数偏少,整体排名差距较大。见表10(以下数据来源于两校网站主页)
表10  与国际国内一流大学事业规模的比较
学校
北大医学部
交大医学院
哈佛医学院
建院时间
2007年Times排名
学院/系部
附属医院数
师资总数
副高以上人数
博导
硕导
在校生人数
本科人数
研究生数 
外籍学位生比例
   本科专业
 
1912
36
5/30
8
12246
1646
294
689
11000
3652
2707
 
基础、临床、口腔、预防医学、药学、英语、护理、应用药学、医学实验
1906
163
20
12
11100
1394
284
572
7526
4870
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