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回顾

美国南加州大学访学之行-董澍芃
发布日期:2021-11-10

大家好,我叫董澍芃,是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梁启明课题组的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2019年,在博士四年级时,由于课题进展的需要,我申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境外访学项目资助,于11月底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访问交流并进一步完成我的课题。

人生第一次出国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要独自一人生活一年的时间,一开始还是有些忐忑的。我寄宿在洛杉矶阿尔罕布拉市的一个华人家庭里(图1),夫妻二人是来自天津的移民。因为是华人区,所以生活还算方便,隔两条街的地方就有一个大的华人超市,服务员也大多会说中文,还支持支付宝支付。每到周末就会去华人超市采购一波,在国内几乎没有做饭经验的我也逐渐学会了做饭。后来通过和当地留学生们的交流,逐渐学会了从美国超市网购,尝试了来自各个国家的食物,比如墨西哥的Britto卷饼、印度的咖喱等。但是比较起来,还是中餐最好吃。所以慢慢地,我也逐步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图1. 我寄宿的家                                                                                                                          2. 林肯公园,远处建筑便是医学中心




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离我寄宿的地方并不远,坐公交车30分钟就能到达学校附近的林肯公园(图2)。美国的大学一般不设置校门,只是一块写有学校名字的石碑,社会车辆和外部人员都能在其中穿行(图3)。我访学所在的实验室是神经发育中心的赵振老师实验室(图4),主要研究方向是阿尔兹海默症与脑外伤之间的关系。我的课题方向是噬神经的寨卡病毒的致病与免疫逃逸机制,其中需要运用到神经发育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因此在赵振老师课题组可以很好地学习和交流。赵老师是南加大的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做了PI,其课题组的大部分成员也都是中国人,交流起来非常方便,大家都很友好且乐于相互帮助,空闲时间大家还会约实验室的美国人一起打篮球。虽然中国人居多,但赵老师为了锻炼大家的口语,坚持和他进行课题交流时使用英语,因此在访学时我的英语口语有了明显的提升。赵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偏向于引导,引导其学生思考课题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有好的思路,赵老师会给与鼓励;思路不对或者实验受阻,赵老师也会及时讨论。学术氛围相对自由,实验室环境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干净且宽敞。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近一年的实验学习交流讨论,我和赵老师的博士后一起顺利完成了寨卡病毒抑制神经干细胞RNA干扰系统的课题,并于202086日将成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上。







2B5C7


1BCE0





        图3. 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神经发育中心                                                                         4. 赵振老师课题组圣诞聚餐



在我前往美国一个月后,国内爆发了新冠疫情,在美留学的留学生们包括我在内都密切关注国内的防疫进展。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下,疫情在两个月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就在这两个月后,在美留学生们又得开始担心自己的处境。美国疫情开始初现苗头,并于一个月后开始爆发性增长。南加州大学也于3月底宣布要关闭学校,并于一个月后逐步开放,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在实验室呆4个小时,且每间实验室仅能容纳两人。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我和我的博后师兄两人默契配合,兼顾自身防疫和实验安排,赵老师也及时和我们远程沟通,最终顺利将文章发出。现在回想起来,那近半年的时光真的不容易。

随着美国的疫情原来越严重,并且回国机票就算天价也一票难求,作为访问学者的我也开始考虑如何提前回国了,在买不到商业机票的窘境下,我申请并被选中能够搭乘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安排的从洛杉矶飞回石家庄的南航包机(图5),现在想来是真的幸运,真的要感谢国家始终牵挂着海外学子。回到国内后,虽然需要隔离14天,但是在隔离期间,就能体会到为什么我们国家可以控制疫情,因为有这些可爱的人日夜为我们守护(图6)。很多人认为中美的防疫差距是制度差异,其实在我看来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集体文化与个人主义的一种差异。


176C0      


 图5.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安排的回国包机                                                                                        6. 在石家庄隔离期间的医护人员


这一次美国访学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次经历。不仅在科研工作上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也在中美两国社会文化认知上有了新的见识。这一年虽然艰辛,但弥足珍贵。

 

董澍芃

2021117



版权所有: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电话:021-63846383 传真:021-63846383

沪公网安备 31009102000053号 沪ICP备18007527号-1 邮箱:sii@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