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荣昶-博医”卓越医学生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博医计划”)2024-2025年度总结交流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西6-319报告厅厅顺利举行。

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正一,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王建明,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王清韵,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提名委员会委员黄春,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理事兼秘书长李永庆,上海交通大学发展联络处副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毅,医学院发展联络处处长、医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丽莉,医学院团委书记游佳琳,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医师岳冰,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医师刘剑楠,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环境与健康系主任汪一心等出席会议,“博医计划”二期、三期、四期班主任团队及100余名学员参加会议。 会议由三期学员张佳雨、四期学员万里程主持。


吴正一作开场致辞。他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回顾了“荣昶-博医”卓越医学生培养计划设立的初衷,并对“博医计划”学员们提出了寄语。他指出,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的背景下,学员应珍惜“博医计划”的宝贵平台,主动将个人理想主动融入时代洪流。他强调,学员们要以“博极医源”的探索精神追求真知,以“精勤不倦”的执着意志锤炼本领,以“大医精诚”的仁爱之心服务社会,真正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卓越医学人才。

游佳琳作“荣昶-博医”卓越医学生培养计划2024-2025年度工作汇报。在过去一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博医计划”构建贯穿全程的思想引领体系,不断推进品牌活动的系统化建设;立足本土、放眼国际,为国家医疗体系优化贡献了青春的“博医方案”,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级、市级社会实践奖项;坚持以“医+X”交叉融合为路径,培养多元的医学创新人才,学员们在学术科研、创新实践、素质拓展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展现出全面发展的优良素质。未来,“博医计划”将紧紧围绕“博以广求,医以远志”的班训,持续深耕学员在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家国情怀、领袖气质和全球视野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推动项目的长效发展。

时光荏苒,“博医计划”二期学员迎来了全培养流程的圆满收官。黄春、李毅、张丽莉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博医计划”二期学员代表王一帆发言。她回望两年的培养历程,分享自己在博医的收获与感动,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体悟人类医学发展、医生自身发展、社会思想进步的切实愿景。她强调学员间“相互支撑的情谊”,希望大家能够“听得见远山之间民众的呼唤,看得见中国医学发展仍需攻克的难关”,成为“赤肝热胆的医学生、面向未来的医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年会特别举行《博医之声》发布仪式,吴正一、王建明、王清韵、游佳琳与学员代表程宇萌、傅浩然共同剪彩。《博医之声》是学员们在培养计划创立伊始开设的特色品牌项目之一。学员们结合自己在医学道路上求学、求知、求真的成长经历,以及对医疗和社会的观察实践,博采众长,通过语言文字多维度呈现思考与担当。目前已有150余位同学在此留下自己的印迹。从街头实验唤起大众对医生形象的勾勒,到深入边疆为祖国教育事业播下希望的种子;从异国课堂中对医学意义的重新审视,到深夜急诊室里小小医学生的责任与坚守。今年,“博医计划”将这些文章整理成册、汇编出版,形成《博医之声》精选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会上,“博医计划”四期班主任、附属儿童医院青年医师潘文锋进行“博医计划”四期基本情况介绍。他围绕博医计划四期选拨流程、班级架构、博医导师等内容具体展开介绍,并总结了博医计划四期实践团暑期实践的开展情况与成果。他指出未来博医四期将以领导力培养为主线,通过“科研探索”与“社会实践”双轮驱动,助力学员持续成长。明年启动的海外研学将着力拓展全球视野、强化跨文化协作,以此深化领导力内涵。


“博医计划”四期特聘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眼科主任医师周慧芳,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蔡伟,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医师岳冰,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医师刘剑楠,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环境与健康系主任汪一心,医学院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小儿心胸外科主任医师陆兆辉将担任导师。会上,吴正一为“博医计划”四期导师代表颁发聘书,游佳琳、程雅青为“博医计划”四期班主任团队、班委团队颁发聘书。
“博医计划”四期学员张竞文、梁栋、韩芝烨、汪奕扬带来朗诵《启航博医,医路扬帆》。他们创新性地融入家乡方言,用文字诉说学医初心,用声音诠释青春热望。

“博医计划”三期实践组组长郑诗工作三期暑期实践项目汇报。“博医计划”三期学员以“博通寰宇,智启医途——中英转化医学研究创新体系的对比考察”为主题,开展了一次横跨伦敦与上海的前沿医学探索之旅。通过实验室参访与学术交流等途径,学员们对“转化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知。他感慨,这不仅是一次向外的眼界开拓,更是一次向内的、对中国转化医学发展道路的重新认识。

“博医计划”四期实践组组长王泓哲作四期暑期实践项目汇报。“博医计划”四期学员以“博采心知,医启同行”为主题,进行了东西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与协同发展路径探索调研。学员们通过实地探访、座谈调研、专题访谈、问卷发放等方式,加深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认识并深入思考东西部协同发展的模式战略。他提出,学员们将继续努力成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为青少年心理健康贡献属于交医学子的青春智慧。

最后,王建明作总结讲话。他肯定了“博医计划”的培养成果,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他指出,“医学承担着人类发展、繁衍、进化的重要使命”,而基金会将“坚持做项目,因为人才的培养久久为功”。他强调,身处医学转折时期,同学们要关注现代医疗体系,关注走向未来的医学,将探索的精神延续至整个医学生涯。

年会尾声,“博医计划”学员共同带来节目《心潮逐梦》。学员们以歌为帆,以梦为桨,表达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的愿景。

新的一年,是奔涌的一年,是重塑的一年,也是突破的一年。“博医计划”学员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将勇立潮头,始终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己任,矢志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荣昶-博医”卓越医学生培养计划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决定开展,由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培养计划。该计划以践行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为理念,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医学教育及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综合优势,聚焦面向未来的卫生健康领导力,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家国情怀、领袖气质、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医+X”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担负起健康中国建设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