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一场关于医生援藏的分享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开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许彭鹏医生、医学院辅导员牟云平老师和医学2481班学生共同参与此次分享会。作为曾参与“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成员,许医生以“我的援藏医疗路”为主题,结合在西藏日喀则一年多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了一段关于奉献、成长与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并为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雪域高原的使命:从“创三甲”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分享会上,许医生通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将同学们带入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日喀则。他回忆道,援藏期间正值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的关键时期,自己和队员们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既要参与繁重的“三甲”筹备工作,又要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医疗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医生特别提到,他们牵头开展了国内首个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多学科诊疗(MDT),并成功诊治了后藏地区首例、也是全自治区首例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当时拍下的图片和视频记录了医院从无到有的建立水平从低到高的提升,现场的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这些工作切实改变了当地患者的命运,提升了区域医疗水平。

艰苦与感动并存: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感悟初心
许医生分享了义诊途中车辆陷坑、突遇冰雹的惊险经历,描述了高寒缺氧环境下植树的艰难,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援藏工作的不易。然而,比自然环境更触动人心的是精神的洗礼。他说:“在去国外顶级医院访问时,你更多是一个观察者;但到了祖国的边远地区,你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你正在改变当地每一个患者的命运。”
这份家国情怀是许医生援藏归来后最深的感触。他鼓励同学们,作为未来的医生,要“志在四方”,既要看到上海的繁华,也要了解祖国广阔土地上其他地区的需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职业规划的启迪:在探索中坚定方向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医学道路上的困惑踊跃提问。许医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建议大家在学习阶段要勇于探索。“对于医学生而言,大二是了解并初步确定未来专业方向的重要时期。”他分享了在罗氏、诺华等药企实习的经历,最终确定投身血液肿瘤领域的过程,强调“实习是了解不同职业路径的绝佳方式”。他建议同学们珍惜时间,通过社会实践和临床见习,寻找真正热爱的方向。针对同学们关心的集采、DRG支付改革等热点问题,许医生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政策环境虽在不断变化,但不应动摇学医的初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都要“坚定方向,持续深耕”,因为解决病痛、守护生命是医学永恒的核心。

分享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许彭鹏医生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成长的记录,更是一堂生动的医学人文与职业理想教育课。它让年轻的医学生看到,医学之路既有技术上的高峰,也有情怀上的诗和远方。胸怀家国,脚踏实地,他们的医路征程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