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十二期“大医时间”讲座在东上院500号举行。博士生导师、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王坚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唤醒医疗
践行理想》的精彩演讲,分享了他从医二十多年的经历与感受,并从医疗现状、医学研究、医学教育、职业幸福、未来展望等层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王坚首先从医疗服务、医患关系、医生待遇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的医疗现状。他认为,我国医疗服务用最少的医生维护最多人口的健康,用最少的医疗资源提供最便捷的医疗服务,用最低廉的技术成本提供一流的疗效。中国医疗具有价格低廉、效率极高的优势,同时中国医院亦能提供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具备先进的医疗器械、掌握了高精高难的医疗技术。可以说,中国的医疗服务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几乎已与国外无异。王坚呼吁,将来我们医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为中国的医疗呐喊,中国的医疗事业是伟大的、卓越的、神圣的,应当不断有后来人投身其中。 然而,就我国的医患关系现状而言,中国的医患关系却是世界上比较紧张复杂、缺乏信任的,有时甚至连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令人心寒。同时,我国医生待遇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仍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医生也面临着来自临床工作、科研晋升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但在一线城市,医生收入渐渐开始回归合理区间。王坚教授热情勉励同学们,不要被现实的残酷所打倒,医生是一个越做越有回报、越做越有社会资源、越做越有职业认同感的职业,迈过职业初期那道迷茫、彷徨的坎,坚持到底,那么我们未来的天地将是相当广阔的。 接下来,王坚与学生探讨了我国医学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一些问题。我国医学研究看重SCI文章和成果,使医学研究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我国SCI论文数有着全球第二排名,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原创性不强、高影响因子论文少的问题。2015年,屠呦呦青蒿素获得诺奖,打破了中国生理学与医学诺奖零的突破,为我国医学研究领域赢得了巨大荣誉。王坚号召同学们向屠呦呦学习,不单单追求发了多少文章,而应当改变对科研及其动机的认识,要真正有兴趣、有决心去投身科研,精诚学习、为国争光。而现今的医学教育应如钱理群先生所说,“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教学的重心转向对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教育首先教人尊重生命,医学教育更是如此,只有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做好一名医生。他说,医生是职业幸福感很强的职业,成功做完一台高难的手术,是最大的快乐,治病救人、转危为安,给患者第二次生命,是最大的幸福。他告诉同学们,医学是哲学,医学是艺术,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他从医二十多年,从未后悔过当初的决定。 那么,为了提升职业幸福感,唤醒医疗,践行理想,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王坚提出,医生应该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秉持道德,对待每个患者如同对待父母:“对病者仅以病者视之,勿顾贫富贵贱或其他。”遵守这种誓言,正如吴阶平老先生所说,要做到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艺术服务。医生应尊重病人,注重有效沟通,要给患者最后一次机会。这样医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职业幸福感。患者也应当信任医生,与医生一起同疾病作斗争,而不是与医生斗争。从社会角度,应当多宽容医生,为造就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努力。 在提问环节,王坚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医疗新技术、生死观、临终关怀、中国医疗成本等方面的问题。王坚强调,医学生要敬畏生命,培养高尚道德和人文精神,通过医者、患者、社会、医院等各方努力,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最后,王坚在大医时间题词本上向学生赠予“不忘初心,恪守誓言,践行理想,成为大师”四句箴言,学生代表也向他赠送了由书法协会同学书写的,王坚自己创作的诗作《虎跳峡》的书法卷轴。至此,第三十二期大医时间讲座圆满结束,学生通过聆听演讲,学习到了医学大师的经验与风范,更坚定了自己的医学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