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专家:3D生物打印在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很大
2017-11-09 浏览( 来源:中新网 
 撰稿:
 摄影:

  中新网上海11月8日电 (记者 陈静)在实验室里用3D打印出软骨,“种”在裸鼠的背上,将裸鼠作为活体生物反应器,培养10周,软骨就活了。这不是科幻场景,3D生物打印已渐成现实。在8日举行的2017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生物与生命科学技术与产业分会上,记者获悉,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经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多年的医工结合,相关研究与国外同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教授当日接受采访时表示,3D打印结合生物技术的再生医学研究与实践正在不断推进中,或将成为撬动未来医学技术发展的核心。

  据悉,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承办的生物与生命科学技术与产业分会是2017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主要活动之一。生物与生命科学技术与产业分会聚焦“中外再生医学与3D打印”。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医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联合会主席NicholasA.Peppas在内的众多全球该领域专家聚首黄浦江畔,围绕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干细胞治疗和3D打印技术等主题进行精彩分享,并共同探讨基础研究向转化研究、临床应用和产品研发转化的途径。

  据了解,如今,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引领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3D打印技术可快速实现各种个体化医学模型、辅助器械、植入体等产品的制造,有助于实现临床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当日,戴尅戎介绍了基于3D打印、组织工程和活体生物反应器技术的软骨与骨再生研究。这位院士表示,自本世纪初起,以组织工程为基础的再生医学就成为医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据悉,传统组织工程有三要素:支架、细胞与生长因子,以此“再生”出新的肌肉、神经、骨头等人类所需的组织乃至器官。

  戴尅戎说,随着3D打印的发明与应用,它与组织工程的结合,孕育出了新的发展前景。据悉,最早的3D打印是用于制造支架、定制支架,比如根据患者需求,“打印”一个定制关节。戴尅戎指出,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支架,但当科研人员将带有生长因子的细胞投入3D打印机,这就不仅仅是打印支架了,而是打印出了带有生命的支架。这被形象地叫做“3D生物打印”。据透露,这些设想已在实验室阶段实现。

  戴尅戎院士表示,3D生物打印在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很大,比如,通过打印一小块肝脏来做药物试验,既避免了存在伦理争议的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又可以顺利排除药物毒性、寻找更有效性的药物或治疗策略,以便对患者实施更精准用药。

  据透露,由戴尅戎院士牵头的上海交大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已经成立,并启动相关工作。(完)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m/gn/2017/11-08/8371376.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