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医学生第一课:学习大医精神
2017-09-13 浏览( 来源:文汇报 
 撰稿:唐闻佳
 摄影:

  “我想告诉你们,学医这条路是对的,将来一定有光明的前途,如果还有什么经验能分享给大家,那就是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用你所学造福病患。”昨天的上海交大医学院礼堂,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的现身,迎来师生热烈“围观”。老人的出现也拉开原创话剧 《清贫的牡丹》 的序幕。这个医学院新生独特的“开学第一课”,正是以他70年的从医历程为原型的故事。

  “牡丹恬淡清雅,清贫是自愿选择的,只有自愿选择甘于清贫,才是真正的志向。”随着熟悉的题词,《清贫的牡丹》 以师生共演版形式再度上演。如何引领学生在医学道路上心无旁骛,为除人类之疾苦不断奋斗;如何把医学信念教育与大学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医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命题一直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在思考的。《清贫的牡丹》 成为最佳的答案。

  王振义院士是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难题,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

  “震撼”“直抵人心”,很多人在观剧后这样说。

  剧中,王振义与人生伴侣谢竞雄在震旦大学校园谈论人生理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中,他目睹着一个个年轻生命死于急性白血病,坚定了自己钻研医学、救死扶伤的信念。在贫困山村,他潜心研究中药,救治村民,更意识到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在狭小的实验室里,他与学生和同事一道苦苦求索七年,终于探索出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新路。

  尽管是校园剧,由医学院自编自演,演员清一色都是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师生,但 《清贫的牡丹》在申城早就小有名气。2012年,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建校60年时,《清贫的牡丹》 首次登上舞台,震撼了师生与校友。2014年11月18日,作为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扶持的上海首场校园原创“大师剧”,《清贫的牡丹》 被搬上更大的舞台,获得上海各高校千余名师生如潮般涌来的好评。

  该剧此后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新生必看的“开学大戏”,今年还以“牡丹剧社”的形式,长期招募医学院师生参排演出。“不管是什么医生,只要能解决问题”“为了病人,我不能只考虑自己”……王振义这些简单、朴实的话,首先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参演者。“也许我不能创造出辉煌成就,但我一定牢记这种牡丹精神,在我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愿助健康事业更完美!”市六医院姚又玲护士这样说。

  “开学看话剧,思想得引领。”《清贫的牡丹》 也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独特的思政第一课,创新了思政教育模式,即思政课不只在课堂上讲,也可以在舞台上演。

  昨天的演出现场,王振义院士对病人的负责到底,对科研的坚持不懈,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奉献,再次赢得观者热烈的掌声。话剧最后,剧中人物齐诵医学生誓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铮铮誓言令人动容。

 

原文链接:http://client.whb.cn/new/index.php?option=com_m_news&task=news&id=103104&p=7&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