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防艾干预,要下“心”功夫
2016-12-01 浏览( 来源:新民晚报 
 撰稿:易蓉
 摄影:

  防艾知识日益普及,为何经性途径传播仍然是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从事艾滋病风险和健康行为干预研究多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蔡泳呼吁:艾滋病预防,应注重高危人群的有效行为干预,不仅需要加强预防知识宣传,更应多关注这一人群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

  近期,蔡泳研究组关于“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及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已发表SCI论文4篇,影响因子合计超过17分。

  男男性行为者多焦虑抑郁

  男男同性传播,在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中的比例明显超过异性传播,这一人群属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高危人群。

  蔡泳副教授和王英博士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对上海市4个区县547名17-65岁的男男性行为者做了面对面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0.5岁,25-40岁在其中占比最大,超过六成。大部分(71.3%)的参与者受教育程度较高,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超八成是单身,仅15%的人已婚。超七成是从外地前来上海工作。其中71.3%的人明确认同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而其余28.7%的人自认为是异性恋、双性恋或者性向不明。

  所有的被调查者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6.8%,并且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坦言过去6个月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

  同时调查发现,社会心理因素与男男性行为者性伴数量有明显关联,低自尊、焦虑、抑郁、孤独、高性冲动、低社会阶层感知或低社会支持,使得被调查对象更容易寻找多个性伙伴。有超过以上两个社会心理问题共存的情况下,发生多性伴行为会增加一倍。

  心理学干预效果会更明显

  “大家普遍认为知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但是知识、态度、行为这三者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蔡泳举例说:“吸烟有害健康众所周知,为什么大家还是去吸烟?艾滋病同样如此。”

  课题组认为,高危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对于安全性行为和疾病易感性认知、安全套的使用技巧等。此外,男男之间不会产生异性之间例如婚姻带来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或产生受孕风险的顾虑等,因此更容易出现多性伴及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增加艾滋病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

  “一方面,高危人群隐蔽,可及性差;另一方面,简单的健康知识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效的。”蔡泳认为,“心理学干预将获得更大的效果——男男的心理疾病比普通人的概率高很多,焦虑抑郁非常普遍,多种社会心理因素会增加男男人群的自杀率。当这些人群处于极端心理状态,同时又存在性冲动,就更容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因此,研究者认为,改变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关注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安全套自我使用效能等,是未来在干预过程中需要加强的。

  此外,课题组还与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学院刘德辉教授合作,对跨性别男男性行为者进行了研究,这一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超过16%,相当于一般感染者的2倍。今年课题组获两项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资助,将进一步开展男男艾滋病风险和健康行为干预策略的研究。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6-12/01/content_7_3.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