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医学专家发现大脑发育早期形成的本能恐惧神经环路
2016-03-28 浏览( 来源:中国新闻网 
 撰稿:杨静
 摄影:

  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对恐惧的条件反射是容易理解,其中的机制也是科学已可以清晰做出解释的,但也有一些恐惧仿佛来自本能,这些自然赋予的、不需要学习的对天敌或其他危险刺激产生的本能恐惧反应到底起于何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8日披露,该校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徐楠杰课题组与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孙苏亚博士团队合作对此做出了解释。研究认为分子ephrin-B3引领神经元在大脑的海马与杏仁核间形成通路,人在出生后大脑发育早期就形成了本能恐惧的神经环路。他们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影响因子11.4)上发表了题为《Ephrin-B3在本能恐惧行为中协调适时的轴突靶向和杏仁核树突棘发生》的科研论文。

  据介绍,生物的进化需要情感系统的良好发育来应对各种伤害性环境刺激,比如形成对恐惧的及时反应,就可以激发生物个体特定的防御行为产生,从而在其生存和繁衍中起到重要作用。可是,最早的本能恐惧情绪如何产生?大脑中是否存在保守的环路结构支持本能恐惧的产生?这些疑问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剖析控制情绪的关键核团中的环路连接的精确时间和机制,有助于理解神经元反应的可塑性以及情感行为的分子基础。

  校方告诉记者,徐楠杰课题组和孙苏亚团队将研究焦点集中在了一类参与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发育的重要双向信号分子家族:ephrin-B-EphB家族。以往研究已经证实,这个家族的蛋白成员的功能缺陷可以导致焦虑失常、孤独症以及精神发育迟滞等精神疾病。

  研究团队首先检测了由杏仁核介导的特异性本能防御反应的最早时间点,发现在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突触形成和功能调节分子ephrin-B3的及时表达对于这种初期的防御性大脑反应至关重要。该研究利用出生后不同时间的绿色荧光标记的转基因小鼠结合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发现海马CA1区的ephrin-B3能够在发育关键期作为一个跨核团的配体分子,及时整合投射进入基底侧杏仁核区域的神经元轴突末梢和树突的连接,并与恐惧反应引起的神经元树突棘发生和功能相偶联,这揭示了早期本能恐惧行为产生过程中重要大脑核团之间的神经环路的连接和整合处理的分子机制。

  据悉,该项研究还明确了分子ephrin-B3如何作为引导性配体进入杏仁核内部,形成海马与杏仁核之间神经环路的机制,对本能恐惧的引发有了科学的认识。今后课题组将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进一步了解该分子是如何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和活性,也就是对恐惧的调控和运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便通过研究恐惧机制了解其对人类日常行为的影响,为精神行为的失调和病理异常找到科学的解释,并寻找可能的治疗策略。

  该项工作并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寒异、沈阳药科大学杨静玉教授和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Mark  Henkemeyer教授的大力协助。

 

原文链接:http://www.sh.chinanews.com/kjws/2016-03-28/2531.shtml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