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求诊中的“门把手现象”
2015-11-23 浏览( 来源:解放日报 
 撰稿:徐瑞哲
 摄影:

  或许你也经历过“门把手现象”——看完门诊,离开诊室后,突然又想起什么还不知道、还没明白的事,于是又拽住门把手,打开房门,问一问医生。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医学人文周”活动中,医生、医学生们都关注到这一“门把手现象”。其实,患者要问的,不少都已在问诊中主述过,但因为没有得到确定性的答案,只好再问一遍。

  来自瑞金临床医学院的人文教研专家有一个比较极致的案例。

  一位病人在某大医院排了3小时队挂上专家号,又等了2小时看上了病,结果就诊只持续了3分钟。他最终投诉了,但投诉的不是“只看了3分钟”,而是专家在这3分钟里根本没有看他一眼。

  看病的“看”,真的那么重要?有些一线医生甚至提出“55/38/7”原则,也就是“看/听/说”中“看”的比重占55%。或许,那位去投诉的病家,一直看着专家埋头于快速写就病历卡、果断开出处方单,但就是没有与专家建立起哪怕一点点的眼神交流。病人没有从医生的眼神中发现尊重、发现真诚、发现信任,那么,他怎会满意诊断结果?不满意了,再握一下“门把手”也成为自然。

  “门把手”现象是低效率、低水平医患关系的折射,很多重复的解释只是因为医生在说出关键答案时少看了病人一眼,那么病人当然有理由认为,“你没有把我的病当回事”或者“你听清楚我的病情了吗”。“看”是什么,“看”不仅是“望闻问切”中的“望”,更是观察病人的表情、心情甚至肢体语言。医生接诊时应该学会不时注视对方双眼,并伴着积极回应与反馈,诸如“嗯,是这样的”“没关系,你放心吧”“但是,这一点注意哦”,最后,不妨拖个尾巴、多问一句:“其他还有什么吗?”甚至,在告知重症患者病情时,也带着那种专注的眼神,说:“我也这么希望”、“我也想告诉你一些医学事实”、“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在你身边。”

  如果医生不再吝啬专业的眼光,那么门缝里投来患者疑虑的目光也许会少许多。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1/23/content_150421.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科…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