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教第一目击者学会急救
2015-10-28 浏览( 来源:新民晚报 
 撰稿:易蓉
 摄影:

  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率不高,即便配置,公众知晓程度也不乐观;一旦遇到突发状况,这些设备物品是否会被人想起、找到并且正确使用又是一件要“打问号”的事。真正要让急救设备在关键时刻发挥救人作用,专家们认为,其背后还需要公众重视急救,加强自救互救观念,掌握急救技能。

  因为拟加入社会急救的相关内容,《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被网友称为“好人法”。“好人法”鼓励公众参与生命拯救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条例是否能起到设想的作用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费爱华医生指出:“公民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应该通过更多渠道提升,社会舆论应该倾向救人者,救人者和被救者应该互相尊重,无论医院还是病人都应该尊重生命并且都应该受到法律和社会规则的约束。”

  近年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几年提出提案和议案,从维护公众生命安全、完善减少意外伤亡的城市安全设施着手,建议在公共场合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以方便公众及时施救。周医生也表示,AED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代表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

  “美国电视里经常滚动播出一分钟心肺复苏等急救科普的公益广告,我们也应该更好地利用媒体渠道。”费医生还建议,将基本生命支持等急救在中小学也作为一项必须要通过的项目;而定期演练也非常有效,演练的增加能够让市民们在真正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不至于慌张。

  据了解,国际急救医学界多年前就呼吁各国普及急救知识,对第一目击者进行急救培训。如日本司机在取得驾照前必须通过现场救护技术的考试;美国2007年起就开始对警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目前超过90%的警察会进行简单急救;德国每个成年人必须当义务兵或参加7年的急救义务工作,而且要求公民在考取一般驾照前必须参加规定学时的急救知识学习。

  此外,急诊科医生们也发现,一些市民过分依赖120救护,遇到状况首先“等”和“靠”,自救或互救的意识和常识都缺失,这不仅可能错过了最佳急救期,有时也占用了危重病人的绿色通道和急救资源。“有的病人嫌急诊等候时间太长,干脆出门两个路口叫辆救护车送进急诊绿色通道就诊。”费医生说。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5-10/27/content_6_3.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科…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