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只争朝夕探寻癌细胞扩散机制
2013-08-08 浏览( 来源:新民晚报 
 撰稿:易蓉
 摄影:

  窗外是知了的蝉鸣,实验室里沙沙响着各种仪器运转的声音。看似宁静的夏日场景,实则正在酝酿着一个个科研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程金科教授说,“暑假”的概念,在我们所在的“小白楼”完全感受不到,这里的科研团队是出了名的终年无休。
  与国际同行“争分夺秒”

  高危癌症的死亡大多是由于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导致的,寻找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是余健秀团队的研究领域,是国内外许多科学家正“瞄准”的热点。

  事实上,作为年轻的中国科研人,研究成果要获得国际认可,道路曲折而辛酸。去年,余健秀实验室的黄建副教授及闫洁实验师等鉴定出抑癌基因Pten蛋白的一种新型修饰,进一步阐释了Pten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然而,研究成果的发布却一波三折。余教授回忆,“从整理研究结果到发布,我们用了9个月的时间,终于抢先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该研究成果发布后,已被13个国际同行在研究中引用。

  “空调”实验室并不轻松

  做一个肿瘤细胞学实验,短则2小时,长则48小时,凌晨2时取样也是常有的事;小鼠实验中,不同样本采集,一次就得几十只,这是从早站到晚的“体力活”……

  按惯例,暑假里大家可以有大约一周的时间,旅游休息或回家探亲,但余健秀实验室里有好几个学生主动放弃假期,因为科研实验一旦上手就停不下来,更何况“科研成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

  研究生进入“小白楼”的第一年并没有固定导师,经过一年在3个实验室的轮转,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余教授介绍,目前这一模式已经从“小白楼”走出去,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逐渐推广开来。

  希望为病人带来福音

  余健秀2009年回国前在美国纽约大学担任研究助理教授,美国实验室基本是朝九晚五的作息,回国以后,晚上工作到十点、十一点成为了常态。“小白楼”里的研究组组长几乎都是海归,大家都感受到回国后的压力大了很多,没有人逼也愿意天天加班,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家依然乐在其中。

  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膜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前列腺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微小RNA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等等,这些是余健秀教授领衔的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等重要项目。“能做更多事情,能有更好产出”是余教授回国以后最大的希望。面对抗癌药物价格高昂、大多进口的现状,余健秀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为癌症临床研究和抗癌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为人类健康做出点滴贡献。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3-08/06/content_4_1.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农工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总…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