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回眸医学院发展:先拆分、再融合
2012-12-27 浏览( 来源:文汇报 
 撰稿:宣传部测试
 摄影:

  以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为原点,今年国内许多院校迎来60周年,医学院是其中之一。

  过去60年,医学院分分合合,我国医学院校与医学事业的命运及发展与1952年前后的故事紧密相关。如今,知悉这段历史的人已不多,我们只能从亲历者的口述中,管窥那段不容忽视的医学发展史。

  “邱财康事件” 各学科专家合力攻克难关

  1958年,上海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医学事件: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成功救治大面积烧伤钢铁工人邱财康。据此后报道,医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烧伤医学就是在邱财康抢救成功后发展起来的,此外,该事件还意外推动了中国整形外科学的发展。在亲历者、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前身)校长王一飞教授看来,这则见诸中国医学史的传奇医事有个特殊的历史背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

  1952年,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三座著名的医学院合并组建了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前身)。彼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反对奴化教育的呼声很高,带有西方教会色彩的私立学校逐渐退出了中国高校办学史。

  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是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上海分校,具有美式医学教育背景、震旦大学医学院为法式医学代表。而同德医学院为在德留学中国学生回国后创办,拥有浓厚的德系医学背景,横空出世的上海第二医学院顿时汇集了多重医学体系、不同医学流派的名医大家。

  “当时的学校把一批专家安顿好,组建了一个中国的医学院,很快在临床医术或科技水平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和世界奇迹,尤其是国际上的烧伤评价很高。”1957年,王一飞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翌年,还是学生的他就加入到抢救邱财康的救治中。

  彼时,邱财康烧伤超过90%,烧伤有几个关口难过。第一是休克关,由内科解决;其次是感染关,除了找传染科,由二医出面,找了微生物专家、一级教授余□。面对抗菌素对绿脓杆菌无计可施的情况,他提出要用噬菌体。于是,学校发动医学生去各处土壤、粪坑里找,结果真的找到了绿脓肝菌的噬菌体,把感染解决了。最后一关是植皮关,由整形科解决,医生想到了文献上报道的“邮票状”植皮技术,连续三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奋战,创面全部愈合,开创了当时的世界第一。

  “当时国际上认为这种人是必死无疑的,但学校党委认为要全力抢救这个工人,最后完成了国际首创,这不是某个教授的功劳,而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学校把各学科的大专家组织起来攻克难关。”王一飞感慨。

  为一位专家造一座医院,院系融合发挥专家特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医学院该如何发展,成为全国院系调整的议题之一。受苏联模式影响,主张医学院独立办学的呼声很高,这成为1952年医学院独立建校的序曲。在此期间,医学院主要走上三条路径:第一,医学院从综合性大学中独立出来,比如原浙江大学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第二,综合性大学中的一些医学相关学科拆到医学院中,比如原浙大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医学院);第三,原有洋人办学背景、私立教会医学院等拆分合并组建新的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即是如此建校。

  院系大洗牌,意味着人员大调动,如何安排好专家,是一门艺术。“以上海第二医学院为例,全新的学校面对的是五方杂处,有高校的医学教授、也有社会上的医学名流,各种医学学派,融合很难,用三顾茅庐来形容当时校党委走访专家的情形一点也不过。”一个有趣的说法是:当年的行政安排大多考虑专家的具体情况,比如把原来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安排到仁济医院(美式医学气息浓郁),把震旦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分配到瑞金医院(法式医学气息浓郁),而对于像高镜朗这样的留美儿科博士、上海滩大名鼎鼎的私立儿科医生,没有合适的临床附属医院去怎么办?那就给他造一所医院!根据史料记载,1952年与1958年高镜朗先后参与筹建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新华医院,后者如今已是上海的三甲医院,以儿科疾病诊治见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大批医学学科相继建立。例如按欧美医学教育模式,医学院不设儿科系、口腔系,统一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再分科学习,考取相关从业执照;而苏联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儿科系、口腔系是与临床医学并列的。

  医学院并校潮掀开新融合

  如今,那段中国医学草创时期的弄潮儿大多已作古,为数不多的亲历者已满头鹤发。有时聚在一起回顾这段不算远的历史,他们会有些其他想法。“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医学院脱离综合性大学单独发展,但我们发现,医学这个学科独立发展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对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上说道。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医学院与综合大学的合并浪潮印证了这一说法,这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医学院面临的一次新的融合过程。

  “人文缺失是对阻碍医学进步的最大障碍。但如今,医学人文课程还存在随意性大,与医学结合不强等短板。如今我们看老专家查房,是一门艺术,他们不仅查病,更在细微处表达对病人的关心;反观如今的年轻医生,总觉得缺点什么。”在老专家看来,医学教育新融合还有一段路要走。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12/27/content_104.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