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苏冰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发现肠道干细胞底部存在一类被称为MRISC的新型肠道间质细胞,并结合单细胞测序等多种技术,揭示出它在肠道炎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理,为肠道修复、再生及疾病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肠道间质细胞参与肠道炎症损伤修复工作的机制示意图
炎症和损伤通常能迅速激发肠道干细胞增殖、促进组织修复再生。肠道间质细胞是肠道微环境组分中的重要成员,近几年来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人们才发现这是一类认知较少、异常复杂且具高度异质性的间质细胞,肠道中可能存在多种分化不同且功能特异的肠道间质细胞亚群,然而对于它们的特征、空间分布、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潜在功能、调节机制仍知之甚少。
苏冰教授课题组结合单细胞测序、ATAC测序、报告基因小鼠、体外肠道类器官共培养体系、以及肠道间质细胞原位注射等技术,聚焦炎症损伤条件下肠道干细胞微环境的调控过程,首次发现了新型肠道间质细胞MRISC,并对其空间定位,同时系统揭示了MRISC细胞在肠道炎症和损伤过程中通过特异调控肠道干细胞微环境的WNT信号参与肠道上皮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和机理。

《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论文截屏
课题组还通过同人肠道单细胞测序数据的比较分析,找到了与小鼠MRISC对应的人的MRISC细胞,并猜测其同样可能参与调控肠道炎症。该研究对以肠道上皮干细胞微环境为靶点的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新的间质细胞示踪模型也将极大促进肠道干细胞微环境研究领域的发展。此外,MRISC是否还参与其他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食物过敏,MRISC细胞的发育来源、谱系分化,以及决定其特性的转录因子、表观遗传因子仍需要后续更多的研究加以明确。
伍宁波博士和孙宏翔博士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苏冰教授是通讯作者。近年来,苏冰教授课题组聚焦肠道黏膜免疫和炎症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并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临床科室合作开展临床转化研究。目前该团队正基于此项研究建立的系统和方法开展进一步的分子机制与临床转化研究。
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147533/605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