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上药-交医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启动,打通产业链中间壁垒,新药“从0到1”转化
2020-04-16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一个新药的研发成本在15亿元,而成功率不到5%。新药的研发投入资本大、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如何破解产业的发展瓶颈,让科研原创力发挥最大的效用?

http://resource.zhoudaosh.com/files/cimages/2020/20200416/de33b942b2fabfe4ccfa6a5a205362016c978e68.jpg!zhoudaosh_corner

今天(4月16日),“上药-交医创新成果”孵化平台正式启动,孵化平台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上海二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四方合作,通过上下游产业合作特点的整合与设计,开展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

聚焦肿瘤免疫、生物制剂、肺纤维抗体治疗、新冠mRNA疫苗研发、新型复合镇痛药物开发等9个创新项目进行了路演。

http://resource.zhoudaosh.com/files/cimages/2020/20200416/ff746e9f10dd68dc7943cd02f565978224280c68.jpg!zhoudaosh_corner

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江帆

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产业链环节存在中间壁垒,一般社会资本对于战略意义大、突破0到1的“长线”技术不感兴趣,财政资金与社会投资衔接也常常空档。此次平台将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型医院与药企、资本等形成产学研资的合作联盟,体现国家战略、投入公益基金、设计投资策略,为研发活动“雪中送炭”。

孵化平台的各方在合作中将扮演互补角色,并突出功能定位。其中,上海交大医学院是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在合作中作为研发力量的载体和创新成果的源头,提供转化政策与队伍建设的保障。

http://resource.zhoudaosh.com/files/cimages/2020/20200416/166d24b7d498cf0c9d8fee1eeb8606f0949d9136.jpg!zhoudaosh_corner

上海医药集团总监柯樱

上海医药集团在创新合作中不仅提供研发经费和研发把控,还将发挥临床研究、产业化生产及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助力项目的熟化与落地;上海生物医药基金作为孵化平台的资本合作方,将提供额外的战略资金支持和嫁接资本运作等优势实力资源。

二医投资作为交大医学院的全资资产经营公司,旨在支持和辅导发明团队的市场化运作,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与高校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

http://resource.zhoudaosh.com/files/cimages/2020/20200416/516de9cf980499f89fcf2772d814876273b1fdda.jpg!zhoudaosh_corner

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

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表示,此次合作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希望此举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路,突破机制体制的约束,让科技人员与企业有充分的接触空间,擦出创新的火花。

“交大医学院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的项目排在全国首位,达到728项,但是老师们的项目不能只停留在论文上,要能真正的直接的用于支撑产业发展。合作顺应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整合了各类创新资源,达到共建共赢的目标。”

http://resource.zhoudaosh.com/files/cimages/2020/20200416/693116f574fa81bc57cb69ac3fb5bf93b800442e.jpg!zhoudaosh_corner

上实集团董事长沈晓初

上实集团董事长沈晓初希望通过四方合作,充分发挥其多元化资本运作及全球资源优势,全方位、全周期地为交大医学院早期科技成果孵化提供强大的资源后盾。推动上海在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临床医学研究、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化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http://resource.zhoudaosh.com/files/cimages/2020/20200416/4d0577d3b5afed7053983312cd6f89cc7846695e.jpg!zhoudaosh_corner

聚焦肿瘤免疫、生物制剂、肺纤维抗体治疗、新冠mRNA疫苗研发、新型复合镇痛药物开发等9个创新项目现场进行了路演。

在“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技术平台”项目路演中,上海交大医学院高小玲教授认为,对于医学院校的科研人员来讲,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治病救人的良方。然而,长期以来,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由于缺乏企业的参与,太多实验室有创造力、能够解决实际临床需求的工作被埋没。

“期盼上药-交医的合作能够架起一座桥梁,实现更多从0到1的转化。”

带来“激动型肿瘤免疫治疗抗体优化平台”项目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李福彬教授谈到,在实验室里开展工作的一个主要出发点是通过研究创造新的认识、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可能非常漫长,希望合作平台的建立能够为这一过程提速。


原文链接:http://static.zhoudaosh.com/0157D45BE20C69D69B3EF44834EBE8F92897B2824D8942F31A68223D06A39365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