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医生给医学生讲述美好从医记忆
2019-11-25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当很多医学院学子开始把“医患矛盾”作为毕业后不当医生的理由之一时,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办的“叙事医学”诵读活动现场,医生们却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给医学生各种鼓励。

“医患关系的春天就在眼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朱晨芳有着近20年的从医经验,她把自己摸索出的“三大法宝”教给医学生——摸头、摸手、拍肩膀,“摸摸病人的头,感受一些手上的温度,再拍拍家属的肩膀,这些肢体语言就能表达出医生对病人的关心。”

朱晨芳给医学生做起了现场教学。以阑尾炎手术为例,一名年轻的医生通常会在手术前冷冰冰地“罗列风险”,把可能会发生的死亡、出血、渗漏等问题一股脑儿地“倒”给病人家属。而一名有经验的医生,则会先给病人家属吃一颗定心丸:问题不大。如果出现风险,医生会如何处理。

从业过程中,尽管也遇到过不讲理的病人和家属,但朱晨芳选择记住的,都是“美好”。

一位心率140次/分、血压80/40,被诊断患有“感染性休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可能”的85岁老太太,到底要不要救?怎么救?朱晨芳告诉记者,当时老太太孙女小白的一句话,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我们相信您!请您放下顾虑放手干,老人真撑不过去了我们不怪您。”

朱晨芳回忆,像小白这样有知识、有文化、相信科学又懂得医学局限性的青年人,是医患关系未来的希望所在。

这台手术虽然顺利完成,但老人却因为休克、感染等原因情况危重,带管进入了重症监护病房。术后,老人经历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器管切开、多器官功能障碍、心衰等。但无论在什么时候,小白都在支持主刀医生朱晨芳,“她甚至在自己父亲情绪激动地找我时,提前给我打电话叫我避开”。

大半年后,老太太的病总算有了起色,小白也和朱晨芳成了好朋友,“我特别想告诉医学生们,以后遇到危重病人,咱们一定要坚持不推、不缩、不放弃,做到问心无愧。”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护士蔡晓炯就常常能感受到来自病人的温暖。儿科陪护的家长可能是各科室中“最焦虑”的家属,他们看到孩子被病痛折磨,特别容易情绪激动、冲医生撒气。

“太难了”,这是其他各科医生对儿科医护工作者工作状态的评价。但蔡晓炯却十分“享受”这份太难的工作。她至今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穿刺成功时,小病人家长对她的赞扬;小病人出院时对她嗲嗲的一句“谢谢阿姨”;经过几天几夜守护,孩子转危为安后家长满脸溢出来的笑容;还有忙得不可开交、顾不上吃饭时,家长送来的生煎包。

朱晨芳有个习惯,她每次与手术病人家属谈话时,都不喜欢直入主题。更多的时候,她会先问问家里的情况、家里平时谁与病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多、家人都怎么看待这次病情等。她认为,医患沟通不能只沟通风险,“医患关系是互相的,病人对你好,你能感受到;你对病人好,病人同样可以感受到。”



原文链接:https://shareapp.cyol.com/cmsfile/cms_json/zqzx/Newspaper/2/2019-11-25/Content/nw.D110000zgqnb_20191125_4-04.html?isshow=1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