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杰课题组发现儿童脑干胶质瘤DIPG的表观遗传靶向治疗新策略
2017-05-15 浏览( 来源:基础医学院 
 撰稿:
 摄影:

  5月8日,国际顶尖肿瘤学杂志Cancer Cell上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唐玉杰课题组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Michelle Monje实验室合作完成的题为“Tranional Dependencies in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的儿童脑瘤研究论文。

  肿瘤是目前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中儿童脑瘤的发病率排第二,仅次于儿童白血病。儿童脑干胶质瘤DIPG(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是发病率第二高的恶性儿童脑瘤类型,其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为9个月左右,五年生存率低于百分之一,是造成儿童脑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唐玉杰研究员近年来一直从事DIPG的表观遗传致病机制和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证明了组蛋白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在DIPG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并可作为有效治疗靶标。其中不仅揭示了约80% DIPG中携带的H3K27M组蛋白突变介导的表观遗传致病分子机制,为解析DIPG的发病机制开辟了表观遗传新方向(Cancer Cell. 2013 Nov 11;24(5):660-72);还发现了一个获FDA批准的表观遗传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分子(HDAC inhibitor,HDACi)panobinostat,能在预临床肿瘤模型中有效治疗DIPG,为DIPG的靶向治疗提供了表观遗传新思路(Nat Med. 2015 Jun;21(6):555-9)。该药物目前已经进入I期人体临床试验,是根据预临床试验结果开展DIPG靶向药物临床试验的重大突破。

  在最新发表的这份研究中作者发现DIPG肿瘤细胞对靶向抑制基因转录的BET inhibitor和CDK7inhibitor类表观遗传药物敏感,并且这两类药物均与panobinostat具有协同杀伤肿瘤的效果,进一步为DIPG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此外,作者还通过对病人来源的DIPG原代肿瘤细胞系进行超级增强子相关表观遗传分析发现该类肿瘤可能起源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oligodendroglial precursor cells),并进一步从肿瘤超级增强子调控基因中鉴定出重要的致癌分子机制和潜在药物靶标,尤其是意外的发现了钾离子通道和EPH受体等相关基因在DIPG肿瘤存活与侵袭中具有重要功能。该研究为深入理解DIPG的肿瘤发生机制和开发新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2761)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35610817301071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