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HG发表张健课题组肿瘤基因组变构方法精准识别肿瘤全新靶标的成果
2016-12-13 浏览( 来源:基础医学院 
 撰稿:
 摄影:

  国际著名学术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AJHG, IF=10.794)在2017年第一期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分化与凋亡重点实验室张健课题组在变构领域的最新成果Proteome-scale investigation of protein allosteric regulation perturbed by somatic mutations in 7,000 cancer genomes,报告其发展了通过大规模肿瘤基因组在蛋白结构上的变构映射精准识别各类型肿瘤全新靶标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的全新靶标PDE10A。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识别各种肿瘤亚型所特有的全新靶标已经成为靶向药物开发的重要前提。随着临床大量各类肿瘤病人基因组数据的不断累积,解析肿瘤基因组高内涵数据,识别与各亚型肿瘤有关或者驱动肿瘤发生的基因(Driver genes)及其表达蛋白,继而利用现有药物或发展全新小分子靶向该蛋白靶标,为该类型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已成为了精准医学时代药物发现的全新趋势。

  变构(Allostery)指在远离蛋白底物位点的变构位点(Allosteric Site)结合调节小分子,从而调节蛋白底物位点功能的现象,是生命体中广泛存在且十分重要的一种调节机制。在本工作中,张健等解析了33类肿瘤的7000例临床病人基因组,将识别的47,000多个突变数据映射至已发现的蛋白结构上,发现这些肿瘤基因组样本中的突变主要富集于蛋白的变构位点以及底物位点。基于这个现象,他们设计了根据映射在变构位点的突变分布来识别针对不同肿瘤新靶标的方法AlloDriver。利用这个方法,他们发现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全新靶标PDE10A (注:PDE10A是一个已知的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靶点),并通过化学生物学方法证明PDE10A已上市的药物可以有效杀伤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张健课题组自2009年起长期致力于变构在药物发现领域的研究,课题组先后在变构调节机制阐明、变构药物设计方法发展及变构小分子发现方面做出系列工作,以通讯作者在Chem Rev, Chem Soc Rev, Nucleic Acids Res, Bioinformatics, Structure, ACS Med Chem Lett等多个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变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张健课题组的沈倩诚博士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程飞雄博士,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还包括美国范德堡大学的赵中明教授。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国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明耀教授以及卢伟强博士对论文亦有贡献。

  文章链接:http://dx.doi.org/10.1016/j.ajhg.2016.09.020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科…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