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 Int & Urban Clim | 公共卫生学院冉进军团队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对居民精神健康的影响
2025-05-09 浏览( 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撰稿:
 摄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系统评估了城市热岛效应(UHI)长期暴露与中老年人群各类精神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结果相继在线发表于环境与健康领域期刊Environ IntUrban Clim,为理解城市微气候与精神健康的潜在关联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研究结果呼吁全球城市在未来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将缓解UHI(例如扩展城市绿地网络、优化建筑空间格局)作为提升居民精神健康水平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类活动显著重塑地表形态与局地气候系统,全球已有超半数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区域。密集分布的建筑结构、高强度交通流以及工业与居民活动所产生的大量人为热与污染物排放,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与热通量交换过程,叠加植被覆盖减少与地表不透水率上升等因素,共同驱动形成UHI。该现象表现为城市核心区域温度系统性高于周边农村地区,呈现显著的空间温度梯度,是城市微气候变化最典型且最持久的表现形式之一。UHI的长期存在不仅破坏城市局部气候系统的稳定性,还可能诱发一系列环境与公共健康风险,从加剧能源消耗与空气污染、破坏生态多样性,到干扰生理节律、诱发慢性疾病,最终削弱城市的气候适应力与健康韧性。随着精神疾病的全球负担年年攀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城市微气候变化对人类精神健康的深层次影响,“生态焦虑”正逐步成为气候危机的重要心理社会反应,居民对城市微环境失衡所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压迫与未来不确定性表现出广泛关注。尽管已有研究揭示UHI与死亡、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之间的潜在关联,但有关UHI长期暴露对精神健康影响的系统性探讨仍显不足。

研究团队利用MODIS卫星的地表温度(LST)和土地覆盖类型数据,推导夏季白天平均的城市热岛强度(UHII)和标准化地表温度(LSTnorm),拟合并评估参与者的UHI个体暴露。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UHI暴露与各类精神疾病发病风险、大脑灰质与白质纤维束表型以及精神症状的变化。此外,研究引入多基因风险评分(PRS),量化个体遗传易感性,并进一步评估其与UHI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精神疾病风险的调节作用。同时研究还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UHI暴露通过相关精神症状影响精神健康的潜在路径。

(Figure 1 in Environ Int)

研究结果显示,UHI强度每增加一个SD单位可能诱发各类精神疾病发病风险增加,包括药物滥用(12%)、抑郁症(8%)、焦虑症(6%)和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17%)。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高遗传风险人群于UHI长期暴露环境下,患病风险进一步上升,提示热暴露与遗传因素对精神疾病发生可能存在交互效应。上述证据为城市健康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表明在制定城市气候适应政策与微环境干预策略时,应优先纳入易感人群识别与精准防控框架,从而更有效地缓解UHI相关健康不平等,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韧性。

(Figure 3 in Environ Int)

(Figure 2 in Urban Clim)

从大脑结构角度来看,UHI强度的增加与大脑白质纤维束表型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或结构改变,如下纵束等关键神经通路的损伤。研究推测,持续性热暴露可能诱导机体产生慢性热应激反应,进而引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与神经炎症反应的激活,最终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这一过程可能促使炎症因子、血浆蛋白等异常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蛋白外渗、水肿及局灶性髓鞘损伤,对脑白质微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研究指出UHI强度对白质纤维束表型的影响可能部分与药物滥用行为相关,尤其阿片类药物已被证实可通过诱导低氧状态、血管炎症及神经毒性反应,加剧白质损伤和神经轴突退行性改变。以上发现为探索UHI如何影响大脑结构及精神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后续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此外,SEM分析显示,城市热岛效应会通过加重抑郁、焦虑症状或削弱个体主观幸福感,从而提升精神障碍的发病风险,强调了早期症状干预对心理健康保护的必要性。

(Figure 4 in Environ Int)

(Figure 5 in Environ Int)

该研究为理解城市微气候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突显了UHI在诱发精神疾病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城市扩张与气候危机的叠加,该研究强调,未来亟需通过前瞻性且具备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策略,以缓释热岛效应对居民心理健康的潜在冲击;此类策略不仅需要涵盖基础设施优化,更需纳入公共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研究团队倡导在城市设计中系统融入气候韧性要素,优先配置绿色与水体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形态布局,并运用新型降热材料以强化对热应激的防御。在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健康挑战时,制定兼顾社会脆弱性的综合性政策至关重要,以确保高风险群体获得足量支持。上述干预举措有望显著提升城市微环境的热舒适度,并增强群体的心理韧性,为构建“老年友好城市”奠定实践路径,使城市居民在可持续与包容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Figure 6 in Environ Int)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冉进军副研究员为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他通讯作者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生志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健康学院韩乐飞助理研究员。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2级研究生鲍宇佳和李永璇。其他作者包括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沈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邓晓蓓副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级本科生顾珈维。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2304102)、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ZR1436200)及上海市科委启明星项目扬帆专项(22YF1421100)的经费支持。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青春逐光·强国担当”医学技术学院团委 …
  医学院退休工作党委开展“观工业之光 筑…
  2025年度护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汇演圆满举…
  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来校调研非学历教育…
  基础医学院团委组织开展庆祝"五四青年节"…

科研动态

  Environ Int & Urban Clim | 公共卫生学…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菁菁校园

  黄丽娜教授做客职业生涯规划课堂讲述《从…
  医学院2024级临五一班开展“寻根医脉薪火…
  医学院学指委赴交大航空航天学院、机动学…
  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党支部与医学院本科生…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