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瑞金医院于颖彦团队就患者源性类器官发表权威综述
2023-04-19 浏览( 来源:瑞金医院 
 撰稿:
 摄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颖彦教授团队在国际癌症研究权威刊物Cancer Letters发表了题为“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in translational oncology and drug screening”(转化肿瘤学与药物筛选中的患者源性类器官)综述文章。该文全面阐述了患者源性类器官(PDO)从构建到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类器官模型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第一作者是交大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杨蕊馨,通讯作者是于颖彦教授。

2022年底,美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FDA现代化法案2.0)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新法案取消了对于制药企业在上人体试验之前使用动物测试新药的要求,有助于终止动物试验对象不必要的痛苦和死亡。作为替代方法,可以采取计算机建模和3D组织培养以及类器官芯片等。

类器官是活组织在离体环境下进行的3D培养体系,可以很好地模拟了体内微环境。因此,类器官可以重现其来源组织的形态表型、功能和基因谱系特征。依赖于活组织内存在的成体干细胞,类器官可以自组织并分化成多系列细胞。自2009年荷兰科学家Hans Clevers团队成功将Lgr5+肠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具有隐窝状和绒毛状结构的上皮类器官,该实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在胃肠道癌、肾癌、卵巢癌、肺癌、乳腺癌、肝癌和胰腺癌等均有成功利用PDO开展转化型研究的报道。

图示:类器官的构建及应用概览图。左侧展示了类器官构建的核心要素,如组织采集、培养基、基质生物材料和共培养体系等;右侧展示了正常组织源性类器官与肿瘤源性类器官的不同用途。

本文研究发现同一类型癌症对于治疗反应的多样性与肿瘤细胞异质性密切相关;类器官是药物敏感性评价的良好实验模型;类器官培养中需要根据来源组织类型的不同调整培养基成份;研发类器官与其它成份的共培养体系有助于拓展其应用领域。

此文是该团队于2022年牵头制定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人胃肠上皮组织类器官的构建与保藏操作指南》(T/CMBA017-2022)之后又一力作。该项目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临床与转化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