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在Nano-Micro Letters发表封面论文报道淋巴结转移灶靶向治疗的最新成果
2021-09-28 浏览( 来源:基础医学院 
 撰稿:
 摄影:

肿瘤淋巴结(LN)转移严重影响治疗预后。研究表明,粒径小于50 nm的纳米载体静脉给药后可渗透进入LN转移灶中。此外,与非靶向载体相比,靶向肿瘤细胞的纳米载体在实体瘤的原发灶中集聚更多,从而提高靶向递送治疗效果。鉴于此,课题组推测通过赋予小于50 nm的纳米载体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有望增强纳米载体在LN转移灶中的积聚和治疗效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方超教授团队等在Nano-Micro Letters期刊上以封面形式发表题为“Targeted Micellar Phthalocyanine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Hom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in an Orthotopic Colorectal Tumor Model”的论文。研究人员通过表面活性剂剥脱方法(surfactant-stripping approach)制备了曲妥珠单抗修饰的酞菁胶束(T-MP,< 50 nm)。T-MP具有很好的光热转换功能,可靶向性光热消融过表达HER2的HT-29结肠癌细胞。与非靶向胶束(nonT-MP)相比,T-MP在原位结肠肿瘤肠系膜LN转移灶中集聚更多。在手术切除原位肿瘤后,用T-MP微创光热治疗转移性淋巴结,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的淋巴结切除术相当甚至更好,而后者通常会导致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研究结果表明,靶向性小粒径(< 50 nm)纳米载体(药物)有望成为治疗LN转移的新范式。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冯海一和博士生袁一航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方超教授和上海市同仁医院普外科孙鹏主任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资助。

 

学院快讯

  2022年医学院学生会组织大会顺利召开
  交医喜获上海首届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专…
  全球健康学院举行“全健康让社区更美好”…
  医学院第十次学生代表大会圆满落幕
  王慧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公众健康的隐形…

科研动态

  Neuron封面文章|基础医学院黄菊团队揭示…
  Advanced Science | 全球健康学院环境健…
  Environ Sci Techn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
  Nature Immunology | 李华兵课题组及合作…
  专家点评Cancer Research封面文章 | 沈瑛…

菁菁校园

  医学院学业分享中心(闵行)召开2022级学…
  第六届“医帆启航”生物医学科学创新论坛…
  闵凡祥教授做客“医史微鉴”线上讲座讲述…
  “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医学…
  崔心刚做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述《勤耕…

媒体聚焦

  【澎湃新闻】二十大时光|收看开幕会后,…
  【东方网】二十大时光|把健康使命勇担在…
  【新民晚报】中国太保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共…
  【上观新闻】中国太保发布“源申康复”医…
  【新华社】答好健康中国建设的太保“考卷…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