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六院范存义团队在周围神经再生领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19-12-25 浏览( 来源:团委 
 撰稿:梁超
 摄影: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范存义课题组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IF=12.279)在线发表了题为“Concentrically Integrative Bioassembly of a Three-Dimensional Black Phosphorus Nanoscaffold for Restoring Neurogenesis, Angiogenesis, and Immune Homeostasis”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一种负载黑磷纳米材料的聚己内酯三维支架。本项目为交大医学院首批“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创建以来,支持发表的第一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随着交通与建筑业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的比例日益上升,导致数百万人因此肢体残疾、功能受限。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尤其是长段神经缺损的治疗是临床难题之一。目前常见的神经导管虽然可以为神经再生提供机械通道,但无法提供神经纤维修复所需要的微环境,因而只能治疗短距离缺损。导电材料可促进生物电信号传导,有利于神经细胞增殖与分化,极大提升组织对电刺激的反应。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二维材料,黑磷因其优越的机电性、热电性和拓扑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传递和组织修复)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黑磷纳米材料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首次发现,在神经再生过程中,黑磷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低氧化应激条件下,该材料可诱导血管新生,并刺激钙依赖性的轴突和髓鞘再生。研究结果提示,黑磷复合支架有望为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钱运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袁伟恩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范存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的曲新华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袁伟恩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等资助。该项目也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的大力支持。

六院“绿苑”青年科创工作室团队由范存义教授领衔,钱运博士负责日常工作。工作室在成立半年时间内,已多次开展面向医学生与医务青年的科普沙龙与科研讲座,大力扶持医学青年开展科创实践,营造浓郁科创氛围,为利用高水平科研带动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载体。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9b03980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