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一院耳鼻喉及头颈外科为“青蛙人”解决无法吞咽之苦
2014-09-01 浏览( 来源:第一人民医院 
 撰稿:
 摄影:

  来自安徽阜阳的14岁少年小杨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工人家庭,本应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是因为无法正常进食然的痛苦四年来时时困扰着他。每当做吞咽动作时,小杨的左侧颈部总会鼓起一个大包,就好像在脖子上吹出一个小号的“气球”,吞咽完毕后这个大包又会自动消失,而且他的吞咽活动较正常人费力许多。在当地的多家医院就诊后医生也说不上来这是什么原因。正因为这种怪病,同学们给小杨取了“小青蛙”的绰号,这令他内心十分苦闷。

  正值初二升初三的暑假,为了让儿子能够快乐起来安心学业,小杨的父母决定带他来上海彻底根除这一顽疾。经过多方求医,四处打听,小杨一家慕名找到了附属一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董频教授。

  董频教授接诊后,仔细询问了小杨的病情,得知四年前小杨曾因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右侧扁桃体的激光手术,术后右侧口咽部疼痛明显。自此以后上面提到的“蛙鸣”症状开始发作,并迁延加重。结合临床表现,董频教授怀疑小杨患上了“咽食管憩室”这种疾病。这种疾病可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憩室较大时查体可发现颈部包块。可经食道造影、动态喉镜以及颈部CT等检查后的结果使董频教授不得不修正他最初的想法,这个孩子很可能患上了教科书上都很少提及的疾病——左侧咽侧壁薄弱而非憩室。

  由于小杨尚未发育完全,咽壁本就不够坚固,同时因为怕痛不敢用右侧吞咽而不断地将食物向左侧咽侧壁挤压,久而久之左面的咽侧壁不堪重负,吞咽时就会向外膨出造成了这一临床表现。经过再三斟酌,董教授决定进行颈侧切开手术探查。术前,董频教授与科室团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病例讨论。

  日前,小杨如期接受了手术治疗。经术中探查,小杨左咽侧壁的薄弱处被一一修复,常用于修复心脏的涤纶补片也被小心地缝合到了既定部位。手术即将完毕时,台上台下的医生护士屏气凝神,等待着麻醉师用呼吸机将氧气鼓入小杨的咽腔。氧气冲击着咽壁,小杨的左侧颈部却再没有出现“蛙鸣”表现。此时,每个人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如今小杨的手术切口正一天天地康复,他再也不用担心吃饭时颈部鼓起大包造成的尴尬。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农工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总…
  公共卫生学院第八党支部开展“深化作风建…
  上海交大医学院庄友文研究员获首届何享健…
  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来校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