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胸科医院成功开展上海第一例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
2014-04-03 浏览( 来源:胸科医院 
 撰稿:姚君
 摄影:

  解决人体心脏血流“河道淤堵”问题,常用的有“建桥”——外科搭桥手术和“疏通”——内科介入治疗两种方法。而今一项新技术已然兴起:运用原有血流“河道”分支,促其不断生长,改善患者血供,这一新兴技术就是体外心脏震波治疗。4月2日,胸科医院由心内科主任医师袁方主持,成功开展本市第一例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

  周先生(化名)年仅60不到,却深受冠心病困扰。三年前,因冠心病诱发心绞痛,已经进行了心脏前降支支架植入术。今年,他的冠心病进一步恶化,突发急性心梗入院。检查后发现周先生患有严重三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前降支弥漫性狭窄伴支架内再闭塞,而且他的部分心肌功能已经减退,出现了心衰症状。周先生患上的是缺血性心肌病。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上升,缺血性心肌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已经上升为我国慢性心功能衰竭的首位致死因素。像周先生这样的缺血性心脏病终末期患者,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如果应用内科的药物、介入治疗或者外科的手术治疗,其改善病人心肌的血供效果可能都不理想。而不治疗的话,病人的病情会不断恶化,其心肌的缺血情况会日益加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而危及病人生命。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是国际上新兴发展起来的前沿治疗技术。其原理主要是作用于缺血损伤的心肌组织,激发大量心脏侧枝血管的自然生长,形成血管新生,改善心肌供血,挽救受损心肌细胞。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和开放能减轻或防止心肌缺血坏死、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心功能,显著改善治疗区域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改善长期预后。体外震波治疗心肌病的疗程一般为9次,4月2日,在胸科医院院领导及心内科主任方唯一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由袁方主任医师主持为周先生进行了首次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当天下午,为进一步提升此项新技术发展,医院邀请了体外心脏震波仪的发明者来自瑞士的ERNRT H. MARLINGHAUS教授及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王钰副主任医师来院作专业交流。袁方主任医生、张敏副主任医师及CCU全体医护人员热情接待。双方围绕体外震波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心衰患者中的运用进行了积极交流。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农工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总…
  公共卫生学院第八党支部开展“深化作风建…
  上海交大医学院庄友文研究员获首届何享健…
  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来校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