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实施首例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移植手术。余先生——这位47岁的来自革命老区大别山脚下某个村庄的淳朴农民将永远被我们铭记,正是因为他和他家人的大爱义举,三名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得以获得新生。
生命既逝:协调员及时沟通,家人理解但“难以接受”
2014年2月14日,余先生在松江不幸发生车祸,被120送至市一医院。CT检查诊断为颅脑多发血肿、脑疝、多发颅骨骨折、气颅、多发肋骨骨折、骨盆骨折。由于当时没有找到患者家属,市一医院迅速启动绿色通道预案收入南院危重病科全力救治。由于创伤非常严重,患者第二天就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的情况,GCS评分下降为最低分3分,同时血压需要升压药物维持,进一步TCD检查提示患者已处于脑死亡濒死期。
市一医院器官捐献协调员陆健获知该情况后,初步判定患者情况符合器官捐献条件,及时上报院领导。王兴鹏院长、彭志海副院长、潘常青副院长指示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学科全力合作,启动DCD供体捐献紧急预案。一方面通过南院医务处王理伟处长、刘军副处长和危重病科王瑞兰主任、李岩副主任协调院内相关科室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尽全力保护器官功能,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同时请神经内外科专家会诊,确定患者病情是否可逆。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联系患者家属。
经过不懈努力,市一医院联系到了患者的儿子,并详细解释了患者的病情及抢救经过,同时告知目前患者已处于脑死亡状态,生命已无可挽回,但若能进行器官捐献,那么可以同时挽救多人的生命!患者儿子在悲痛之余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同意无偿捐献。然而,患者远在安徽六安家中还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父亲,市一医院又通过电话联系和他亲属做了多次沟通,远在六安的家人还是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远赴六安:家人献大爱、捐献终成功
眼看患者的病情时刻在加重,生命在不断流逝,一个拯救他人生命的机会可能随时消失。2月18日,经过反复考虑,市一医院决定派人上门进行沟通!以市捐献办成员陈国庆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沈兵、陆健组成的三人小组远赴六安,亲自上门看望患者的父亲并再次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和器官捐献相关事宜。
2月19日一大早,在当地红十字会的帮助下,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陈国庆一行终于找到了患者的老家。陈国庆主任首先带着礼品慰问了老人家,表达了对患者不幸的同情。随后和患者的家属代表进行了接近三个小时的沟通。最终家属理解了器官捐献是一种高尚的奉献行为,但是没有当场决定,要商量后再给答复。
2月20日清早,患者家属来电告知愿意器官捐献,同时家庭成员包车马上赶来。得到这一信息后,市一医院马上启动了器官捐献程序。再次对患者做了脑电图和TCD检查,随后请院内专家和市级医学评估专家到院会诊评估,一致得出结论“患者病情不可逆、目前的医疗手段无法避免其死亡”。晚上八点,患者老家的家属代表和儿子共同赶到医院,由于是市一医院第一例器官捐献,市红十字会周湘兰部长和捐献办专职副主任汤兆祥亲自到场,主持和见证捐献工作。在刘军副处长主持下,危重病科李岩副主任、捐献办成员陈国庆、协调员沈兵、陆健现场与家属见面,宣讲政策,正式签署器官捐献知情同意书。随后启动了伦理快速通道,向主任委员汇报了整个过程和临床资料及签署的文件,同意接受患者家属的捐献。
器官移植:三个生命获得新生
患者随后进入市一医院南部手术室,随着支持设备的撤除,时间停留在2014年2月20日23点14分。带着儿子、家人和市一医院医护人员的祝福,带着拯救他人生命的光荣,他悄悄离开了这个世界。市一医院器官获取组织(OPO)、南部肝胆外科在孙星主任,邓贵龙、戚晓升副主任的带领下顺利完成器官摘取手术,整个过程由市红十字会和市一医院协调员全程见证。
随后,器官捐献信息上传至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由系统自动匹配,给出排序名单,计算机系统依据医院反馈信息,自动完成器官分配,巧合的是,两个供肾均被分配到市一医院泌尿中心肾移植科。泌尿中心主任夏术阶副院长指示尽快安排手术,肾移植科邱建新主任连夜安排了两台肾移植手术,在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的积极配合下,21日凌晨,两台手术顺利完成!22日,好消息传来,所有接受了余先生捐献器官的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三位垂危的病人获得了新生!
虽然余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三个家庭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