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六院微创成功医治霉菌性鼻窦炎患者
2013-10-24 浏览( 来源:第六人民医院 
 撰稿:顾海鹰 朱华明
 摄影:

    日前,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张维天主任医师带领专家团队为1名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实施内镜微创手术,3天后,患者康复出院,这个困扰患者长达30余年的头痛终于得到了根治。

    家住苏州59岁的王女士头痛30余年,总以为自己生孩子的时候受了风寒,并没有当回事。今年初,她晨起时经常鼻塞、流涕,以为是年老体质较差,直到近日经常闻到空气中有“铜臭”味,正巧她看到一篇科普文章,说如果有“幻嗅”症状的患者要到医院检查。核磁共振检查报告为:“右侧后组筛窦、蝶窦哑铃状软组织病变,考虑粘液样囊肿、息肉。”因为病变已侵蚀颅底并与视神经关系密切当地无法手术。

    109日慕名找到附属六院副院长、耳鼻咽喉科殷善开教授和张维天主任,两位专家给出的诊断是:蝶窦占位,且有两个小包块,怀疑为霉菌感染所致。两天后,张维天主任为王女士实施了“内镜下蝶窦探查”手术,术中见蝶窦腔内黄褐色物质,窦腔内粘膜增厚,周围骨质被吸收,形成骨鞘,质地硬,将病变组织连同骨鞘一并自颅底剥离,见硬脑膜完整。蝶窦侧隐窝内粘脓性分泌物积聚,给予清除。手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明确包块是:“霉菌团块及纤维组织”。手术3天后,王女士康复出院。                                                 

据张主任介绍,鼻窦是位于鼻腔周围、头颅骨内含气的空腔,人体共有四对鼻窦,分别是上颌窦、筛窦、蝶窦和额窦。所有鼻窦均通过小的开口与鼻腔相通,鼻窦分泌一些黏液,也通过这些开口引流到鼻腔,这些开口的阻塞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当上颌窦出现病变累及到牙周组织的神经时,就有可能引起牙痛。鼻窦粘液囊肿最为常见,筛窦次之,蝶窦少。国内统计原发于筛窦最多,额窦次之。此病多见于青、中年人,女性多见,且多为单侧,但是,当筛窦、蝶窦出现病变造成患者头痛、面痛、鼻塞、眼痛,伴或不伴一系列症状时,患者往往会求诊于口腔科、神经内科,忽略了耳鼻咽喉科,因此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张主任建议,有此类症状的患者可去耳鼻咽喉科确诊,患者不必惧怕手术治疗。以往手术创伤大,往往在唇内做切口,将面部皮肤向上翻起再行鼻窦手术,病人术后反应重,面部肿胀明显,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病变清除也不彻底,且容易复发。如今内镜鼻窦微创手术所有的操作均经鼻孔完成,放大的鼻腔和鼻窦结构清晰地显示在监视器上,医师采用精细的器械准确切除病变组织而最大程度保留了正常的结构。结合术前、术后用药,局部换药,鼻窦炎以及占位病变的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