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介入团队成功治愈少女罕见脉管畸形病例被《英国医学杂志》刊载
2023-12-01 浏览( 来源:第九人民医院 
 撰稿:
 摄影:

  近期,国际四大临床顶级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杂志》刊载了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介入科团队运用无水乙醇技术成功治愈一例罕见脉管畸形病例,这是该期刊首次介绍“无水乙醇治疗脉管畸形”这一关键技术,为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骨内动静脉畸形的鉴别诊断、影像学检查以及无水乙醇介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

  该案例患者是一位来自安徽的17岁少女小张,突发右小腿肿胀并伴持续疼痛,病情发展迅速,仅2个月就已导致行动障碍,原本活泼好动她不得不借助轮椅出行。虽辗转求医,小张得到的治疗方案除肿瘤截肢外,多为单纯抗炎姑息治疗。

  为尽可能保住女儿患腿,小张父母在专家建议下,求诊至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介入科范新东主任处。经查,小张右小腿皮肤发热并伴有明显“搏动”,拍片可见右小腿骨存在广泛、严重的空洞缺损,范主任判断患者并非肿瘤疾病,更可能是血管畸形病变。

  为进一步查证病因,术中,附属九院介入团队通过血管造影,终于成功找到病灶元凶——骨内动静脉畸形。小张患腿处存在的大面积动静脉瘘突破了骨皮质,侵犯了周围的软组织,造成了虫噬样的骨质破坏,这正是由骨内动静脉畸形所引起的。作为一种发生在骨髓腔内的高流速血管畸形,与普通动静脉畸形相比,骨内动静脉畸形最显著的特点为骨质破坏,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因其累及周围软组织后与普通动静脉畸形较为相似,极易引起漏诊误诊。

  考虑到小张的病情较为复杂,为尽可能减少患处创伤、提高治疗成功率、保留外观功能、降低复发率,范新东主任医师团队为小张实施了以无水乙醇结合弹簧圈的“双介入”栓塞治疗。通过实现弹簧圈脉管内精准放置,有效降患处血流速度,为全面发挥无水乙醇栓塞效能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运用无水乙醇作为栓塞剂,有效避免异物排异,彻底破坏患处血管内皮细胞,最大程度铲除病灶。手术次日,小张右腿疼痛感已明显消失,住院期间已恢复自主能力行走。

  附属九院介入科主任范新东提醒,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病变,具有高侵袭性和高破坏性,患病率约2~6/1000000,可累及软组织、骨组织和内脏,极易导致组织坏死、大出血及截肢,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骨内动静脉畸形仅占外周动静脉畸形的约15%,更为罕见,且早期临床症状较为隐匿,误诊误治率极高。骨内动静脉畸形的鉴别诊断包括良性病变: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骨脓肿和肺结核;恶性病变:骨肉瘤和转移性骨肿瘤等。当四肢出现皮肤温度异常升高,皮肤颜色泛红,疼痛,搏动时,还应考虑骨内动静脉畸形的可能,尽快至血管畸形专科门诊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范新东团队自2007年提出以无水乙醇结合弹簧圈“双介入”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以来,该技术的广泛临床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该疾病的治疗成功率。团队相关诊疗经验和模式也得到了业界同行认可,2020年牵头撰写并发表的国内首部《动静脉畸形诊断与介入治疗专家共识》,为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