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仁济医院使用微创手术植入支架化解“拆弹”之险
2023-04-18 浏览( 来源:仁济医院 
 撰稿:
 摄影:

七旬老人董先生碰到一个“大麻烦”,肚子里藏着一颗不定时“炸弹”——腹主动脉瘤,不仅巨大,又非常靠近内脏区,随时有可能破裂,危及生命。不开大刀,仅通过微创手术给腹主动脉植入支架化解“拆弹”之险,董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团队的帮助下转危为安。

近一月来,董老先生总感觉肚子疼痛反复出现,检查消化系统并未发现明显异常,于是慕名就诊于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薛冠华门诊。薛冠华团队结合病史,对董先生进行了细致的病情评估与体格检查,发现董先生腹部脐周肚子上似乎鼓了一个“包”,且用手可感觉到包块和心脏同步“跳动”。追问病史,董先生自诉既往患有高血压,药物服用不规律。

进一步的CT检查验证了薛冠华的猜想,董先生患有“体内不定时气球炸弹”——腹主动脉瘤,且病变十分复杂,瘤体最大直径约6.7厘米且扭曲严重、瘤颈短、膨大的腹主动脉瘤紧贴内脏动脉。

腹主动脉瘤是指腹主动脉局部膨大,一般直径大于3厘米即可诊断,这种疾病最为凶险的地方在于起病隐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直到先兆破裂时才会出现腹部、背部疼痛、低血压或短暂失去意识,一旦发生破裂,死亡率高达80%。也就是说,这个腹主动脉瘤就像气球一样在董老先生的身体内一点点变大,而血管一旦破裂,很快会发生大出血现象,产生剧烈腹痛甚至是失血性休克。必须尽快进行手术,处理这颗随时都会爆炸的“气球”。

据薛冠华介绍,传统的主动脉置换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近年来已逐渐被腔内修复技术替代,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恢复快的特点,但靠近内脏区的腹主动脉瘤一度被认为是腔内治疗的禁区,在隔绝腹主动脉瘤的同时,需要重建患者的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手术难度极大。

情况危急,解除“炸弹”隐患刻不容缓。考虑到腹主动脉瘤巨大、瘤颈短、紧贴内脏区血管,专家团队经过仔细研究,最终决定使用更为符合人体正常解剖形态以及人体血流动力学结构的国产内脏区腹主动脉分支支架系统为董先生进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并重建董先生的所有内脏动脉。

在完成一系列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后,在薛冠华带领下的“拆弹部队”——主治医师倪其泓、杨硕菲和住院医师齐昊喆精密配合,克服支架定位、精准释放、重建内脏分支血管等多个难关,最终通过右侧腹股沟约4厘米切口及左侧腹股沟、左上臂1个穿刺点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造影见巨大腹主动脉瘤,直径约7厘米,紧贴双肾动脉下方,专家团队在内脏区腹主动脉置入内嵌覆膜支架,随后依次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最后在远端髂动脉置入延长分支。复查造影腹主动脉瘤隔绝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腹主动脉、双髂动脉均通畅且未见明显内漏。

术后,董先生转入ICU过渡,术后第一天即转回普通病房,3天后,董先生恢复良好并开始下地行走,复查造影瘤体完美隔绝,也就是“气球”被成功封堵,没有产生“漏气”的现象。术后一周,董先生平安出院。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2025年临床骨干师资培训班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党支部与医学院本科生…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