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治愈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衰竭患者
2022-03-01 浏览( 来源:第六人民医院 
 撰稿:
 摄影:

近日,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马士新完成了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第一例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8岁的张先生因“反复气促2年,加重1月”入院。张先生就诊时自述病情:2年前,自己在活动后会出现气喘,晚上睡觉平卧时偶尔会呼吸困难,最近1个月感觉症状加重了,晚上不能平卧,但一直没进行过正规治疗。入院时,张先生全身凹陷性水肿,端坐体位时,口唇紫绀,心脏听诊可以听到明显的连续性杂音。入院后,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张卫兴通过心脏彩超发现张先生竟然是因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衰竭:动脉导管未闭,直径9mm。心脏明显扩大,肺动脉压力高达83mmHg。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连通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血管,胎儿出生后一般自行闭合。动脉导管未闭就是胎儿在出生后动脉导管呈持续开放的病理状态。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导管粗细有关。如果动脉导管较粗,动脉的大量血液就会被分流到肺动脉,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马士新认真分析了患者的病情,认为介入封堵能够治愈张先生的病症,同时能够很大程度逆转心脏病理改变。在手术过程中,马士新医生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鞘管,娴熟地将导丝从股静脉经右心房、右心室和左肺动脉根部,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到达降主动脉。然后沿着导丝建立起肺动脉和主动脉的输送鞘管通道。在体外,将封堵器预装好,沿着输送鞘管小心地将直径14mm的封堵器精确放置于动脉导管内。心脏彩超和主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主动脉至肺动脉分流消失,听诊心前区杂音完全消失后,释放封堵器。得益于马士新医生及其团队的精湛技术,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仅耗时1小时,术后患者胸闷、气促症状消失了,肺动脉压力也从之前的83mmHg下降到35mmHg。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农工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总…
  公共卫生学院第八党支部开展“深化作风建…
  上海交大医学院庄友文研究员获首届何享健…
  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来校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