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新华医院社工编撰49天哀伤手册
2020-04-04 浏览( 来源:新华医院 
 撰稿:
 摄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人们常常选择避而不谈,但回避不等于哀伤就不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医务社工们日前完成了一本特殊手册的编撰工作,《我的失去与思念49天——一本哀伤中的自我心灵陪伴手册》,这是一本为丧亲者提供哀伤自我疗愈的工具,陪伴其经历哀伤的过程,并逐渐把哀伤整合进自己的生活,最终能够接受现实,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该书将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电子书。为了让有需要的人能够尽早开始使用这本手册,从4月4日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微信公众号“社工抗疫之声”和上海新华医院社工部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工”同步了发布该手册电子书的第一部分,并将陆续发布后续内容。

“最初想写这本手册是因为新冠病毒疫情,在病毒肆虐的日子里,太多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离我们而去,湖北武汉的人们遭遇了重大的心灵创伤,我们的医务人员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悲伤又随着报道被传播出来。无论是亲历者还是社会大众,人们的内心充满了哀伤,急需整理和舒缓。”这本书的作者之一、上海新华医院社工马凯旋说。

另一名作者孙瑛,也是新华医院的社工,并在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宁养院从事了近20年临终关怀的工作,她说:“丧亲初期,丧亲者会有剧烈的痛苦哀伤反应,例如悲伤、愤怒、否认、焦虑、孤独、愧疚、抑郁等,这些反应往往都是丧亲者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正常情况下,丧亲者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并逐渐把哀伤整合进自己的生活中,最终能够接受现实,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建立起新的生命意义。”而这本《手册》的作用就是陪伴哀伤中的人更好地走过这个整合的过程。孙瑛感到,在“战疫情”生与死的陪伴中,急性哀伤突然陡增,人们更需要有一个‘抓手’、一个工具,让专业助人者可以带着这个工具去第一线开展服务;也让有需要的人利用这份工具帮助自己。

中国民间自古以来有“做七”的习俗,“头七”设立灵座,每日哭拜,每个七天都有一次纪念,直至“七七”四十九天。从现代心理学视角来看,这样的仪式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寄托哀思、宣泄情绪的途径,是一种与过去、与逝者连接的方式,有抚慰生者心灵的作用。因此,两位社工借鉴了传统文化,同时依托相关专业知识,将《手册》使用时也限定为49天,每天准备了一份任务,每周小结一次,让使用者跟随着手册中的话语引导,记录自己的想法,梳理自己的情绪,形成自己的计划,逐步完成与逝者的“道谢”、“道歉”、“道爱”、“道别”,慢慢地实现与逝者“健康的持续性联结”。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凤芝说:“哀伤是爱的延续,它不一定能被修复,更需要的是心灵空间的安放。藉由自我心灵陪伴,让我们缅怀逝去亲人、允许自己悲伤、正视内心伤痛、将哀伤携带在生命中继续前行。”

这本手册既可以由丧亲者自己使用,也可以由专业助人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引导丧亲者使用。据了解,这本手册的电子版已经发送至在武汉的相关社工团队中,他们将根据情况,适时地为丧亲者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农工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总…
  公共卫生学院第八党支部开展“深化作风建…
  上海交大医学院庄友文研究员获首届何享健…
  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来校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