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六院张长青团队研发智慧医疗“康复处方”
2019-11-13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无论是骨盆、髋臼还是下肢骨折的病人,手术后往往都会问医生一句话:“我回去以后该怎么走路?”对于骨折后康复病人,“怎么走路”还真是个大问题,看似简单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答案,那么如何让康复从“毛估估”走向精准?日前,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教授和他的团队借助智慧医疗手段,研发出一套“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通过这张智慧助力“康复处方”,让病人明明白白康复,踏踏实实走路。

老王是一个踝关节骨折术后病人,3个月前,带着一张近乎完美的片子出院了,但如今却满脸颓丧地回来了。在复诊过程中,老王反复强调也都有按要求康复训练,但医生却发现他走路的步幅很小,脚步很轻。“当时我就把手放在他的脚底,让他从上面走过去,确实发现他的踩踏力度很轻,显然没有达到负重练习的要求。”张长青教授表示,负重对下肢的康复十分重要,病人由于过于谨慎,不敢用力踩,所以这个骨头一直得不到负重的训练,无法生长。而另一边,在病房里,30出头的壮小伙却因为过早负重、过度用力,“踩断”用于骨折固定的钢板。

“负重”是最具有骨科特点的康复指标,以往病人接收到的医嘱往往是“拄着拐杖,脚可以点点地了”、“目前可以负重15公斤左右”……但落到具体执行中,“点点地”是多大的力?负责“15公斤”怎么实现?其实很多病人并不清楚,也就无法正确执行。

如何精准地掌控术后康复的负重康复训练的度,如何把这个量化的指令明确传递给患者。张长青教授坦言,到底如何“逐步”负重,医患之间缺少一个桥梁,缺少一个信息检测、反馈、沟通的平台,让医生可控患者的执行情况,让患者可视自己的踩踏力度。

“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项目由张长青教授牵头,朱振中博士为课题骨干,联合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及国内多家企业共同完成。助行器加装了智慧负重系统,患者只需将手扶在上面,再穿上具有无线传感功能的测力鞋,即刻实现双向可视化康复负重训练。团队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总结,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科学、精确负重康复计划。通过医患信息平台,患者在家就可以完成专业的个性化康复。同时,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将通过远程系统上传后台,由医生进行评估、反馈。“从目前来说,国内还没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术后康复体系,国外虽有这方面的研究,但基于人种的差异性,很多指标还有待修正。通过这一项目的推进,未来基于大数据云端处理,可能会给出一个适合亚洲人的‘康复处方’。”

据悉,“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初代样机问世便获得业内高度关注,获得中华医学会第十届骨科学术会议(COA)首届“最佳设计奖”第一名(2015)。2019年成功入选上海市人工智能和智慧医疗成果。通过负重信息采集云平台、利用精准大数据分析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填补了国内外负重康复产品的空白,目前该项目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协定(PCT)3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及外观设计专利2项。未来还将推向市场,造福广大患者。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科…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