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10/x_3795080738.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10/x_9935080744.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10/x_3795080738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10/x_9935080744_s.jpg 1 2
2018-10-16 浏览( 来源:附属胸科医院 
 撰稿:
 摄影: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绝大多数由室颤引起,因此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近日,在附属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何奔,起搏器亚专科主任李若谷的带领下,心内科起搏器团队成功植入了医院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金先生正当壮年,却被自己的“心”病困扰了多年。他因反复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外院已经做了3次介入治疗手术。两周前,他再次出现了气短症状,甚至夜里都不能平卧,焦急万分的金先生来到胸科医院寻求帮助。心内科起搏器科主任李若谷接诊后,为其完善了各项检查,并和团队成员进行了细致的病情分析。患者有缺血性心肌病,同时多次心肌梗死,现在又有严重的心力衰竭、室性早搏,是心脏性猝死的极度高危患者,需立即进行相应治疗。

  以往针对这类病情,会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传统的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是需要穿刺血管,经静脉将一根电极置入心脏中。然而考虑到患者较为年轻,先前又做过多次介入手术,为了降低术后感染及并发症风险,专家团队决定选择一种创伤更小的新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顾名思义,这一除颤器仅需在病人皮肤下即可完成植入操作,电极直接埋在皮下,无需再侵入血管和心腔,更加安全又保证了患者的远期疗效。

  这一新技术适合年轻、不需要起搏以及高感染风险的患者,例如早先发生过装置感染、终末期肾脏疾病、糖尿病,或者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的病人,为无法植入经血管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手术当天,李若谷主任及手术团队小心地切开患者胸廓皮肤并逐层分离皮下组织,顺利建立起两条皮下“隧道”,将除颤电极置入其中。随后再将除颤器埋入胸侧壁中,连接脉冲发生器,逐层缝合。测试除颤器各项参数良好,手术圆满成功,全程仅用了一小时。

  胸科医院是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近年来心内科起搏器团队在何奔主任、李若谷主任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植入数量及质量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是高难度手术量稳步增长,积极开展包括希氏束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内的最新的生理性起搏疗法,挽救了大批危重患者的生命,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围术期及术后管理随访经验,为起搏新技术的开展与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科…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