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六院创新实施自体肋软骨移植手术
2018-06-11 浏览( 来源:第六人民医院 
 撰稿:
 摄影:

  跑步伤、瑜伽伤、关节老化……一说到这些与关节损伤有关的话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膝关节。而上下楼梯疼得受不了、走路咯噔咯噔响这些“老年症状”在年轻人群中也越来越普遍。日前,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教授开创性地选用肋软骨为年仅23岁的患者进行了膝关节修复手术,弥补了传统治疗手段的技术缺陷。

  “因自然老化、遗传、运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关节损伤患者日益增多,我每次门诊都能碰上好几十例,并且呈现出低龄化态势。”张长青教授介绍,因关节软骨无血管、淋巴和神经分布,缺乏自身修复能力,往往需借助手术进行人工修复。“受制于材料使用寿命等问题,即便是在关节置换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对于60岁以下的患者,特别是青年患者来说,在未来接受二次手术的可能性较高。”

  据悉,目前比较常用的办法是在病变部位打几个洞,让骨髓渗出,骨髓中的血和再生能力很强的干细胞混杂在一起覆盖在缺损的软骨表面,形成纤维软骨。“但是,相对于我们关节处是透明软骨,纤维软骨抗磨损系数、力学强度以及使用寿命都不理想。”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张长青教授开创性的提出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膝关节病变软骨面。“肋软骨的组织结构与关节软骨相同,这使我们能在清除充分骨组织坏死病变的同时,重建变性剥脱的软骨面,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在术后的得到良好改善。”

  在手术过程中,取一段5cm左右的肋软骨,根据病人膝关节缺损大小及形状,对肋软骨进行适应性修整,随后植入膝关节缺损部位。从而在组织学、形态学、生物力学等方面实现最接近“原装”软骨的修复效果。

  据张长青教授介绍,肋软骨在移植入软骨缺损后,可以和骨床之间重新形成可靠的生物性结合界面,这一发现是具有历史性突破的。这就是所谓“one rib for one hip”技术。“这次我们利用自体肋软骨移植进行膝关节修复重建可以说是全球第一例。”专家表示,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未来可以实现个性化重建损伤软骨表面,这样的“可塑性”是其他软骨重建手段所不具备的。此外,由于肋软骨量充足,甚至可以满足多次软骨重建及翻修手术的需要,这对于年轻患者有着极为重要价值。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科…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