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首批引进和使用钛米机器人的医疗机构,附属仁济医院于日前率先在核医学科引入钛米机器人,开启了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与医院管理职业防护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运行一个多月来,该机器人不仅为带有放射性的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服务,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职业伤害,为完善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作出了贡献。 放射性碘-131是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病灶的重要手段。由于患者服用治疗剂量的放射性碘-131后,会成为“放射源”,会对周围人群和职业医护人员造成潜在辐射危害,故患者在进行大剂量放射性碘-131治疗时,必须在特定的放射性辐射防护隔离病房中进行,并隔离一段时间。 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刘建军介绍,以前为了减少对医护人员的潜在辐射危害,医生、护士每次进病房都要穿上铅衣。通常,医生会将一周内需要服用的药物一次性发给患者;医生和护士通过监护视频和对讲设施进行查房、咨询和答疑,患者每日的例行生命体征观察也主要由患者自行完成并报告。部分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头两天,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甚至喉头水肿、呼吸窘迫等情况。如果监测不及时,会存在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 而钛米机器人能充分贯彻治疗规范要求,每隔2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体检。钛米机器人会自动前往每一个隔离病房,呼叫患者姓名、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后,自动进行体温、血压、甲状腺摄碘和辐射残留等指标的监测,不仅能减少医护人员进出隔离病房的次数、避免不必要的辐射,还能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机器人还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远程视频,医生及护士可以随时通过机器人与病人进行交流,并通过机器人身上的辐射检测设备采集病房环境辐射情况。 钛米机器人可以帮助护士完成药物分发、服药方法告知等工作。护士通过人脸或胸卡的认证后,在药箱中放入药物。机器人会自动前往每一个隔离病房,呼叫患者姓名,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并语音确认后,自动打开药箱,播放服药通知。钛米机器人还能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将枯燥、难懂的医疗、护理知识变成动画场景中的语音问答,宣教效果更好。 刘建军主任表示,钛米机器人在临床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对患者的监护治疗与安全水平,让患者感觉医护人员一直陪伴在身边,减少了隔离带来的焦虑和孤独,使患者更有安全感,也降低了医护人员遭受辐射的风险,使医务人员能在防护更安全的环境下掌握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