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上海“两会”上,市委书记韩正再次提到要“多多关心儿科医生,使每一个儿童得到便捷、优质、均衡而且持续的医疗服务。”如何才能回应党的期待,满足群众的呼声,1月24日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医联体年度工作交流会上,儿联体成员单位通过一年的探索,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为了切实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在上海市卫计委《加强本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指导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分别于2016年2月和10月牵手浦东新区和奉贤区卫计委,共同组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医疗联合体。儿联体首批成员单位41家,年门急诊量超300万人次,有效覆盖上海东部地区一半以上的地域。 儿联体成立后,根据“三个统一和四个统筹”的工作原则,以规范儿科常见疾病诊疗为抓手,制订
“基层儿科临床能力提升计划”,持续推动医疗供给保基本和临床服务强基层的大命题。去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病-儿童哮喘管理为切入点,携手浦东新区14家社区医院,统一配置肺功能检测和雾化设备,增配儿科常见病药物目录约27种。呼吸专科在基层卫生中心挂牌名医工作室,成立“全专团队”示范门诊,在树立专科医院品牌吸引病人以外,使每位全科医生背后都有一个三甲专科团队给予专业方面的支持。通过近一年的运行,浦东地区提供儿科服务的社区增加近2倍,累计分流诊治社区咳喘患儿超过1500人。同时,通过“请上来,沉下去”,培养基层医护人员242人,转会诊患者864名,基层宣教50多场,受益患者2500多位,全面带动了基层儿科医护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成员单位16年儿科门急诊量增加了4.2%,浦东新区儿科出院病人数更是取得10%增长的好成绩。 “在二级、基层医疗机构儿科门急诊量增加的同时,我们看到儿中心在2016年的门急诊量也在上升,但上升的速率比2015年降低了33%。这‘一增一降’说明我们浦东儿联体成员单位正在越来越多地承担区域内儿科的诊疗,我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初见成效。”儿中心院长江忠仪骄傲地说。 当然,要全面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并不能局限于社区常见病的诊治,儿中心副院长赵列宾认为,儿联体还可以在区域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和儿科护理康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儿中心优势特检项目的牵头下,由浦东、奉贤、黄浦的25家助产机构共同搭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儿”合作平台,短短半年时间,共筛查和转运先心患儿超过300名,确诊率达到97%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监测、新生儿先天性髋发育异常筛查等项目也顺利启动。又比如,儿联体牵手市残联,率先开展6个康复联合门诊,联合诊治患儿近800例,转诊60余例,医院的床边康复实现了零的突破。而在去年的国际儿科护理高峰论坛上,更诞生了上海市首个聚焦基层护理能力提升的跨区域、跨单位的临床协作组织——儿联体儿科护理协作组,标志着儿联体的工作触角已延伸到满足儿童健康需求的方方面面。 浦东儿联体在2016年的探索和成果给予儿中心和所有成员单位极大信心。该项目的总策划师、儿中心院长江忠仪表示,2017年浦东儿科体将围绕“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七个举措”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一个目标即打造家门口的儿科医疗服务,夯实分级诊疗发展的基础。二条主线:一是提升基层儿科诊疗能力,二是扩大基层儿科服务受众。七大举措:一是建立分散进修与集中培训的儿科培训体系;二是制定基层儿科诊疗常规,覆盖89种儿科常见病;三是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急重症转诊平台、儿科特检平台;四是建立出生缺陷筛查体系,将中国儿童出生缺陷中最常见的先心病筛查、听力筛查深入社区;五是建立社区康复示范项目,打造医联体功能交差模式;六是进一步推进社区儿保管理能力评价工作;七是建设医联体临床与质控管理评价与控制中心。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医疗联合体以常见儿科疾病为抓手推动儿科分级诊疗的管理模式已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配套开发的“移动临床在线”“哮喘无忧”“萌宝宝生长发育”等各类APP更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辐射近万名患儿家庭,为进一步增大基层医疗机构对患儿的吸引力,打破专科与全科间业务协作的限制,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能力,进而为把常见病留在社区诊治,促进儿科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的医改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