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七大戴宇阁教授做客《大医时间》
2012-11-01 浏览( 来源:医学院闵行校区学生记者团 文/钱小宇;图/方熙尧 
 撰稿:宣传部测试
 摄影:

  10月24日下午,在陈瑞球楼报告厅,医学院有幸邀请到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UMR7151部门负责人、巴黎第七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圣路易医院医师Hugues de Thé戴宇阁教授,做客第十三期《大医时间》,为医学新生带来“Between Medicine and Science - A personal perspective”的主题报告。

  二战后期,戴教授出生于法国,自小赴美学习。起初他并未想过成为医生,而是醉心于生物——这门在他看来总有着意想不到的发现的学科。家族浓厚的学术氛围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气质,经过四年的学习,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在导师的影响下,他逐渐对医学产生兴趣。敢于质疑、乐于创新的精神从攻读学位、传授知识到成为一名医生,自始至终陪伴着他。提及生物学与医学这两大领域,他强调,生物学是当下医学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内核,唯有共同进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更好地为人类谋求福祉。

  时光飞逝,距戴教授初次来华已有25个年头。如今的中国与他印象里的中国相比,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父亲与北京一位教授在癌症攻关上的合作,让他对中国的科研进展十分挂记。他着重介绍了中国率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完全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一重大医学突破:不再收效甚微,不再像化疗般痛苦,不再有高昂的费用,这一中国医学科技革新诞下的婴孩,实现了众多医生的梦想。戴教授图文并茂的讲解,使得同学们对医学研究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唤起了同学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锐意创新、寻求突破”是戴教授对同学们最真切的希望。他指出,学习研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在一开始就与预期背道而驰。但如果我们因此变得迷茫,而屈从于权威的论断,低估自己的价值,便会真正错失机遇和向往。同时,导师的指引与团队的合作也不可或缺。思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开垦灵感之地的驱动力。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中西医学、医患矛盾及科技伦理等方面道出了内心疑惑,戴教授细致耐心地一一作了解答。当一位同学问及应如何切实降低就医成本、有效分配医疗资源时,戴教授表示,就医现状的改善应基于科技力量的提升。因此,漫无目的、闭门造车的科研是毫无意义的,站在这一角度上,将攻克白血病的福音传向世界的中国,无疑是这一领域的表率。当然,分享科研成果只是开始,由实验室走向临床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戴教授寄语同学们:“从神秘传承、经验主义到凡事都有理论基础,医学的变革不但纵贯历史,更横向渗透到经济、伦理乃至公共健康各个层面。学医也许是最艰苦、最漫长的,却是对人类而言最有价值的。它高强度、长时间的付出纵然令人疲惫,但由此根植于心的悲悯情怀会让我们拥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他还希望同学们能够承担起中国年轻一代的使命,把握丰富的传统医学财富,融中西医的精髓于一体,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开拓出中国医学光明的未来。

  在热烈的掌声中,学生代表向戴宇阁教授赠送《大医时间》纪念品,并邀请戴教授在《大医时间》纪念册上题词。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科…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