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一项关于针刺对内毒素血症治疗作用的基础研究显示,针刺预处理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使内毒素血症大鼠的生存率由20%提高至80%,并且这种调节作用与电针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密切相关。该研究首次从整体水平证实,在介导针刺的免疫调节作用下,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并非绝对的制衡与对抗的关系,在中枢两者相对独立,而在外周二者则是协同作用关系,这改变了以往关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作用相对立、相拮抗的传统观念。相关成果不久前发表在麻醉学专业的顶级学术期刊Anesthesiology (IF=5.486)。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仁济医院麻醉科在我国老一辈麻醉学家孙大金教授、杭燕南教授、许灿然教授的带领下,根据中医“经穴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原则,一直致力于将穴位电针刺激复合应用于心脏手术,以期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节机制,达到保护脏器功能、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三十年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与单纯全麻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相比,术前和术中复合电针内关等穴位刺激可显著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循环功能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但是,电针穴位刺激产生机体保护作用的现代科学机制依然不清楚。
2008年,在973项目课题的资助下,以王祥瑞主任、宋建钢博士、郑拥军博士等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自主神经系统与固有免疫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调节的关系,而手术创伤、体外循环以及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即固有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是导致心脏手术术后并发症产生、预后延迟、甚至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鉴于电针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课题组推测电针在心脏手术中的脏器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体内相关的神经免疫调节通路有关。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研究人员采用内毒素血症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大鼠模型,并应用相关技术干预自主神经功能,结果发现电针预处理能够抑制全身炎症反应,显著提高大鼠的生存率,这种作用与电针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即在中枢与M型胆碱能受体的激活有关,而与交感兴奋性无关;在外周,则需要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协同作用从而发挥电针的保护作用。
从神经免疫学的机制研究而言,该研究首次从整体水平证实,在介导针刺的免疫调节作用时,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并非绝对的制衡与对抗的关系,在中枢两者相对独立,而在外周二者则是协同作用关系,这改变了以往关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作用相对立、相拮抗的传统观念。其临床意义在于,该研究为针刺治疗免疫性疾病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为拓展电针穴位刺激在围术期的应用范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即针刺将不再局限于镇痛作用,更重要的在于发挥其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
该研究促进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麻醉学的融合,提高了中国麻醉学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今年3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15届世界麻醉医生大会上,王祥瑞教授就该研究成果进行了大会报告,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