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仁济医院科研人员在肿瘤基因领域有新的发现
2011-11-18 浏览( 来源:仁济医院 
 撰稿:应急万虹
 摄影:

一项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高建新领衔的研究在肿瘤基因领域有了新的发现,生殖干细胞基因PIWIL2被认为在肿瘤的早期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有可能为将来肿瘤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手段与途径。该成果于11月16日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

肿瘤作为目前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已为全球各国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肿瘤的发生是始于细胞内DNA受到损伤后发生基因突变,致使细胞功能改变,细胞增殖无法控制而致。DNA受损每天都在人体内发生,而受损后,人体自身机制会对其进行修复,成为早期预防肿瘤发生的一道天然屏障。DNA修复过程与染色质解链,修复蛋白激活并积聚到损伤部位有关。

目前国际上关于DNA自身修复的研究多聚焦于染色质松弛、解链后的修复过程,但对于在DNA修复早期的关键步骤,染色质是如何松弛、解链的机制,了解甚少。正常情况下,PIWIL2仅表达在睾丸的生殖干细胞和精原细胞中。 在2010年,由高建新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PIWIL2基因的异位、异化激活而产生Piwil2-like(PL2L)蛋白与肿瘤干细胞的发展有关。现在,他们又发现PIWIL2基因在由电离辐射、紫外线照射以及化学药剂等诱致的DNA损伤的修复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建新介绍说,在DNA未受损的情况下,细胞内的PIWIL2基因是基本沉默的。当受到急性辐射或化学药物作用等导致DNA受损时,原本沉默的PIWIL2基因会被短暂激活,参与调节染色质松弛、解链,促进DNA修复。细胞染色质紧密的双链结构得到松弛是实现其它蛋白质对染色质内部进行准确、有效修复的关键。在修复后,PIWIL2基因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而对于缺陷细胞而言,当受损DNA由于缺少PIWIL2基因而无法成功解链时,便无法完成对DNA的修复,此时,细胞就可能走向衰老、凋亡或向肿瘤细胞转化,丧失自身对细胞分裂的控制的功能,导致肿瘤形成。由于这一修复过程处于肿瘤发生的早期,研究者认为,阐明PIWIL2基因在DNA修复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为深入研究PIWIL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癌症防治的潜在手段方面提供新视角。此外,研究者还认为,PIWIL2基因今后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生物标记,来检测、评估人体受到急性辐射所造成的伤害。

该成果参与合作研究人员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综合癌症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放射肿瘤科等单位。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科…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