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研究生论坛暨上海市西南片高校首届研究生科普大赛成功举办
2024-11-26 浏览( 来源:研究生院 
 撰稿:张锦成、张了、傅文欣
 摄影:

  11月16日,2024年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研究生论坛暨上海市西南片高校首届研究生科普大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十四届“博极医源”研究生论坛、第六届公济研究生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承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遵义医科大学、以及上海市西南片高校师生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上午9点,论坛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教育处学生党总支书记刘玮主持。上海市西南片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会主任冯小革、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副院长王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胡国勇出席本次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嘉宾有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黄来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叶坚教授、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申旭波、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副院长李晓光,以及上海市西南片高校教师代表。

  在致辞中,王颖副院长期待本次论坛将成为广大研究生学术交流的绝佳平台,不仅是学术思想的激烈碰撞,更是研究生们展示才华、交流思想、拓宽视野的重要舞台,激励研究生同学们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提升科学普及能力,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冯小革主任寄语本次论坛成为医学精英和人才涌现的摇篮,鼓励更多同学积极参与到医学科学技术的普及中来,共同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胡国勇副院长代表第一人民医院对各位嘉宾和研究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广大研究生寄予厚望,他希望研究生们能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时代人才。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设专家主旨报告、学生大会报告、壁报交流、科研热点讨论、学生分组报告、科普大赛等环节。

  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黄来源教授的主旨报告以《为什么需要关注中性粒细胞?》为题,生动地阐明了中性粒细胞的分化发育模式及谱系特征,同时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如对肿瘤中性粒细胞的特定分化途径的解析,以及用于区分重编程肿瘤中性粒细胞的表面标志物的鉴定等,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肿瘤内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靶向中性粒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国家级青年人才叶坚教授的主旨报告以《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生物医学应用:从传感到成像》为题,为我们揭开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在代谢组学领域的革命性应用,详细介绍了表面分子拉曼组学和数字化胶体增强拉曼光谱等前沿医工交叉技术,推动了拉曼光谱在医学领域以及生物医学检测的应用。

  随后,论坛邀请三名优秀在校博士生——鲁毅、周星亮、林龙帅博士作大会报告。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鲁毅博士以Phosphate Homeostasis Regulation in Human为题,讲解了所在团队在人体磷酸稳态调控和磷酸转运体XPR1的研究,从分子水平分析了XPR1的结构和功能的联系。附属上海儿童中心的周星亮博士以Rescue of cardiac dysfunction during chemotherapy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y blocking IL-1α为题,介绍了所在团队在肿瘤心脏病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阻断IL-1α缓解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的心脏毒性的机制。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林龙帅博士以SIRT2 regulates extracellular vesicle-mediated liver-bone communication为题,从肝骨通讯的角度介绍了SIRT2在衰老相关的骨质疏松症中的调控机制。

  在热点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AI赋能医学教育”和“科研评价体系的挑战与优化”进行深入讨论。在“AI赋能医学研究生科研”热点讨论中,同学们热烈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研究生科研、临床实践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医学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张佳胤教授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宋迪屏研究员参与点评。两位专家不仅肯定了AI技术在多学科学习中的显著优势,还细致地指出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关键事项,并与同学们深度讨论了AI工具如何辅助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如何平衡AI与传统教育方式的结合,以及如何应对AI带来的伦理和思维独立性问题,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科研评价体系的挑战与优化”热点主题讨论中,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课题组长施雷雷研究员与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科研处刘雪妮老师深入剖析了科研体系中论文工厂和“非升即走”政策的问题,就科研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从“有用的科研成果”这一角度出发,为同学们的科研道路提供了方向。随后两位专家与同学们探讨了如何平衡短期热点研究与长期深入探索的关系,提出在评价体系中设立宽容度,强调“慢”科研的创新价值,科研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灵活的标准,建立公正、透明的评价机制,以鼓励长期科研项目的持续投入,促进科研人员的长远发展。通过这些深入的讨论,同学们对科研评价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未来的科研道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本次研究生论坛共收到255位研究生的论文投稿,这些投稿者不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还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遵义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组委会遴选出了3份优秀论文稿的作者进行大会报告,32份论文稿件作者进行分会场口头报告,以及51份论文稿的作者进行壁报展示,每一份参与者都得到了专家们的逐一点评和互动,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论坛同期举办的上海市西南片高校首届研究生科普大赛受到了研究生的热烈欢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八所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的研究生踊跃参赛。经专家评审、组委会遴选17份作品进入决赛,32份作品入围优胜奖。所有进入决赛或者入围优胜奖的作品均进行现场展示。其中,微视频在主会场205室循环播放,科普文章做成壁报在三楼廊桥进行展示。

  决赛中,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们通过PPT汇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现场观众,评审专家针对同学的科普汇报作出犀利准确的评价,会场内迸发出阵阵思维碰撞的火花。

  颁奖由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单炯主持。上海市西南片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会主任冯小革、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办公室主任陈兵、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原常务副院长顾琴龙等多位与会领导及评审专家共同为获奖者颁奖。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副院长李晓光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是研究生培养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论坛见证了广大学子对于科研和科普的热情和执着,有力促进了学术分享和学术合作,彰显了新时代研究生勇攀科学高峰、积极服务社会,践行健康中国的青春力量。


附:2024年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研究生论坛

暨上海市西南片高校首届研究生科普大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十四届“博极医源”研究生论坛

第六届公济研究生论坛

获奖名单



上海市西南片高校首届研究生科普大赛

特等奖

王晓峰:打呼噜是不是病

一等奖

陈馨怡、肖润言、高俊龙:回归自然——城市防洪之道

黄可忻:影像医学-抑郁症科学的自救工具

康知然:“手”护健康,坐位调膝

路志勇:实现“双碳”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

沈昕元:酶的催化奇迹——分子世界的工程师

陶亚楠、缪知秋、成浩:探索光的秘密——纳米结构色的奇妙世界

王洋:骨科影像检查知多少?

周芳源、苏琳鹏、余淑漩、冯海凤、樊慧婷、高娅檬、付义琨:正确养儿知多少,中医教你小妙招


二等奖

卞菁:香菇的一生

陈昕宇:走进绿色奇迹:能源转型点亮希望之光

方骏林、柴硕、缪知秋:零氟净纺——新型仿生超疏水工艺革新者

刘思彤:千年桐华荫——“桐始华”植物图像考古

梅常鸿:为何越长大时间流逝越快?

施宇昕、李浩:陪伴型AI让我们变满足还是更加孤独

郑惠茹:“一带一路”的奥秘:产能过剩与底层经济逻辑

周海涛:相变微胶囊与聚氨酯的结合:科学原理与应用前景


优胜奖

战怡多:基于声动力免疫疗法用于胰腺癌治疗

林嘉、胡学军、金清怡、周灏:小米SU7与“萝卜快跑”的智能驾驶解密

马雷斯、刘永乐、宋昀龙:用于CF/PEEK复合材料的大气压等离子体界面改性研究

李佳丽、柴硕、商可:电场协同等离子体制备超疏水柔性压力传感器

杨堰茗、刘琳琪、李旭:璀璨光芒,照耀大地——有机发光材料介绍

付万里:服装产业经济与管理:融合科技与时尚的前沿探索

杨智:钢轨的现代式“刮痧”

徐进、陈彦廷:用于科普教育的水体要素检测装置

林逐轲:水与火之歌

刘昕、周小:初识区块链技术

陆莹绮:救命神器——AED小课堂

邹海琪:别让孩子成为你情绪的牺牲品:父母情绪管理秘籍

陈子怡:绿色氢能的政策支持与挑战

张蕾:日本企业的“孤岛困境”:加拉帕戈斯化的教训

韩柏晴: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范梦思、包琳薇、郭佳仪:黑板的“前世今生”

廖山川:具身智能:身体与智能的深度融合

李栋辉:土壤液化:地震中的“隐形杀手”

朱坤、张洪森、张岚月、朱懿玮、孙艺、王瑜、刘林、诸嘉辉、杨强强:探索珠峰生态:脆弱性与背后的秘密力量

孙宁宇,程香:科技之光照亮不孕之路

张昕玥、沈歆玥、王芸阁:帕金森遇上针灸 “针”有一套

卢慧敏:中医吐纳功法医学科普

陈佛灵、曹溪芫、陆冰萱:夏日作战之虫咬皮炎的认识与防治

李苗秀:青少年脊柱健康说明书

崔心远:桥本甲状腺也是一种慢性病

邵岩飞:肠道通关秘籍丨你的肠道传输慢了吗?

张雨萌:知己知螨、二除即发、六六大顺

周恩晖:耳朵的那些事

唐晓晨:宠爱依身之过敏原大追击

计蓓:小心肝、为爱护航

张兰英:关于肺小结节,多大必须要手术,你要了解

杨雪峰:肠癌与肠道微生物的“爱恨情仇”


“博极医源”研究生论坛


学术论文特等奖

鲁毅、周星亮


学术论文一等奖


蒋怡、李明玉、王海娃


学术论文二等奖

卢权、史辰致、林泽杰


学术论文三等奖

陈政升、王宏烨、汤云开、刘子杨、吴超、韩笑


学术论文优胜奖

海有龙、徐靖嵩、朱田雨、李姗姗、俞宇灏、付昊杰、何金灿、陈艳丽、孔柯瑜、徐以明、邬静莹、王  静


学术壁报一等奖

杜靖潇、黄睿、赵成、马鸿铭、孙林、

李安朔、刘斌、张铭浩


学术壁报二等奖

宁立军、张评奥、邓晓灵、段宗浩、王家鑫、殷轶凡、陈仲祥、段诣、杨秉鑫、孟潇妍、纪彧程、张友、吕敏超、杨蕊馨、石亭旺、罗鹏


学术壁报三等奖

刘园园、高涛、刘星妍、胡慕妮、蒲国良、韩宇涵、张丹、王硕、项雷、宋远凤、郑志锴、张二亮、朱峥、郑相涛、张金波、石晓锋


公济研究生论坛

学术论文特等奖

林龙帅


学术论文一等奖

曹天予


学术论文二等奖

马新润


学术论文三等奖

杜靖潇、刘园园


学术论文优胜奖

张原、孙思隽、曹向乾


学术壁报一等奖

张樱子、王俊俊


学术壁报二等奖

马嘉敏、杨银、李晨欣、张清清


学术壁报三等奖

张少鹏、赵丹丹、洪佳、周笑、程志远


 

学院快讯

  2024年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研究生论坛暨上海…
  海南国际医学中心顺利举行阜南卓越医师后…
  “护理创新・跨界融合”2024国际青年学者…
  农工党交大医学院委员会赴上海化学工业园…
  陆惠华、方宁远教授主编新书捐赠仪式在图…

科研动态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BMJ |公共卫生学院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
  MBE |交大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
  Genome Biology |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
  Cancer Cell│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

菁菁校园

  解码智能医疗方程式:2023级儿科一班参观…
  2022级生物医学科学班举办“追寻共和国勋…
  新药的诞生:从科研到临床——2023级临八…
  2022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三班顺利举行班导师…
  2023级临床八年制一班顺利举办“游产业之…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青年报】从零米层到十六米层,这些咨询…
  【看看新闻】第七届进博会:服务保障工作…
  【光明日报】“小叶子”的进博日记
  【东方网】重走白求恩之路 交大医学院赴…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