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院长孙锟、副院长郑忠民率领附属新华医院10余个临床科室专家,以及科研部、党办、院办、资产管理部、临床研究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团队,赴上海理工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参观交流活动,并出席双方新一轮合作签约仪式暨科技合作高峰论坛。作为东道主,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松、副校长刘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宝林、组织部部长李妍、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党委书记黄慧、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管骁等热情接待了新华医院交流团。
新华医院专家在上理工医食学院负责人员的陪同下,实地参观了教育部微创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磁兼容实验室和医用检验仪器共建实验室。改变以往只坐在会议室谈想法的旧模式,专家们直接深入实验室,直接走到科技装备旁,畅议各自的想法与构思。上理工在组织工程、微电子、IT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都给参访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家兴趣浓厚,与上理工的研究人员一道,产生了许多协同创新的火花。例如,VR技术在手术预案制定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医用植入物;小型化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护设备的开发;益生菌制剂改善肠道营养微环境;健康大数据信息系统构建等等。
随后的签约仪式上,与会领导和专家一同见证了新华医院副院长郑忠民和上理工副校长刘平共同签署《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卓越工程教育”校院合作协议书》。
孙锟院长代表新华医院致辞,介绍了医院在“十三五”期间的规划目标,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泛长三角医学中心,通过生命千天计划、临床研究中心和学科群三大规划,不断促进医学创新发展。孙院长指出,长期以来,新华与上理工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党建联建、科研合作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新一轮的合作中要建立长效机制,搭建平台、定期交流。在研究导向上要将研究项目转变为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从以前的“money变paper”转变为“paper变money”。孙院长希望双方进一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在新一轮合作中产生更大的成果。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松介绍了上理工的历史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医疗器械与食品安全”学科群是上理工六大学科群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也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当前上海理工大学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区域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抢抓上海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机遇,在医疗器械领域瞄准世界一流,将建设医疗与康复器械国际实验室,以一流国际实验室建设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医疗器械领域的建设,需要深度推进医工交叉合作,发挥医、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临床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科发展,为知识溢出和产业带动,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吴松书记希望通过此次签约和论坛的开展,双方能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党建联建等多个层面开花结果,取得更大成效。
签约仪式后的科技合作高峰论坛上,新华医院肿瘤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儿外科、普外科、小儿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骨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实验室、儿研所、临床研究中心等部门的专家,与医食学院各研究所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等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双方就各自专科领域的科研合作切入点进行了广泛探讨,亮出了各自的“绝活”,为后续的合作研发规划了蓝图。
自2013年上海理工大学医食学院正式推出“校、企、医、监、研+社区”(“5+1”)党建联建模式,新华医院是最早加入党建联盟的8家单位之一。而在此之前的2011年,新华医院就与上理工医食学院签订了党建对接协议,并由此开始了双方在联组学习、医工结合、学生实习、研究生培养、人才挂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上理工医食学院先后选派多位具有副高职称的骨干教师担任医院科研部主任助理,并推动双方达成近20项医工结合科研项目。在志愿服务方面,双方于2014年正式启动志愿服务合作,3年多来,上理工有204人次来医院参加医疗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间达2577小时,并先后两次被评为新华医院“优秀志愿者团队”。孙锟院长为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并受聘担任了医食学院上海校友会理事。正是基于以往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决定充分依托两家单位在地理位置上的区位优势,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等各方面合作,进一步拓宽医工交叉大通道,共同促进协同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