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交大医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题主线和奋斗目标,在医学院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医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栏目“四十人话四十年”。

本期访谈人物:基础医学院院长 程金科
“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可以说每一年都很重要,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1979年,因为那年我考上了大学。”谈及改革开放中个人成长的重要节点,程金科院长笑着说道。那是高考恢复的第三年,凭着一股抗打击、不服输的劲儿,他如愿走进了大学,开始追寻自己的科学梦,及时抓住改革开放的春风“没落下”,也从此开始与生物学和医学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忆及往昔,程金科最怀念自己的大学时代。当时的课在现在看来虽然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每周20-25学时的课虽然不多,但给了大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自学、预习、归纳和总结。他回忆起大学时上过一堂特别的动物解剖课,“为什么马是站着睡觉?”当时解剖学老师用这个问题作引,通过比较分析马与其他动物腿的肌肉与肌腱构造,无形中向同学们讲解了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界的基本常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是这位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法给了年轻时的程金科带来了灵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使得他后来有机会站上医学教学讲台后,积极推行将科学问题常识化、重视基本原理教学,“教学就是要开启学生心中对知识的好奇与探究!”这颗求知的种子在春天播下,随后不断茁壮生长、不断开花结果。

程金科也坦然与我们谈起他远赴海外的那段时光。1998年的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已有20载,但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当时对分子生物学领域产生了兴趣,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知识,选择了出国,当时真的有点仰视的心态,好像外国的月亮都更圆一些,”程金科的话虽然带着点玩笑性质,却也透露了那个时代研究领域里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失落。“不过这样纯粹仰视的格局渐渐改变了,不到十年,中国发展太快了。2004年开始,我渐渐了解了国内发展情况,有了回国的想法。2006年我通过阶段性工作回国考察,对交大医学院有所了解,求贤若渴的校院领导、正待发展的研究事业、丰富充足的临床资源让我对医学院有了信赖与好感,当年年底就正式签约,我回国时医学院开始实行课题组组长(PI)制,我有幸成为了第一批PI。”在这片发展的热土上,程金科开启了人生的新一段航程。

从2007年到2017年,程金科与基础医学院同行的十年,正是基础医学院黄金发展的十年,从领导到员工,不分引进还是本土,基础医学院吹响了改革号角,努力改善人才环境,为那些真正有信念、有精神、有追求、充满潜力的学科骨干提供实质上的支持,当然也包括营造更加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改革再出发,2017年,基础医学院开启全面考核评估机制,改革科研人员的考核标准,打破“唯文章论”,减轻PI的考核压力,不再仅着眼于发文章的量,而更加注重人才所具有的潜能。通过同行评议认可度、教学服务和学生认可度、会评答辩考核其发展潜力等方式来全面评价PI。
另外,基础医学院亦在探索建立团队和研究中心的方式,提升学科发展的内涵,加强PI课题组间的合作来产生协同效应。程金科说:“不但要有让人激动起来的机制,也要有让人能够心静的措施,因为心静能够做成事、做大事,我们的硬件实力已不比国外逊色,我们还要努力营造让人才稳定发展的软环境。”
回顾自己成长的四十年,回顾与基础医学院共同奋进的十年,程金科豪情万丈憧憬未来:“随着我国的科研迅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将由从国外引进PI的现状,逐渐变为从我们培养的人才中产生,
目前医学院实施的优秀博士后激励计划正是着眼于这点,我们将鼓励自己培养的优秀的博士后来做PI;同时,我们还将引进一些资深有国际前沿视野的学者来参与基础医学院学科的发展,通过他们的学科带头作用,促进学科的良性循环。”他说:“改革春风吹开了现在大好局面,唯有开放才能继续推动发展,这段新的航程,我们要瞄准未来,走好内涵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