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交大医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题主线和奋斗目标,在医学院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医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栏目“四十人话四十年”。

本期访谈人物: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附属仁济医院原院长范关荣
在37岁之前,范关荣还只是仁济医院一名普普通通的胸外科医生,是一次新老交替选拔的会议,猝不及防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坦率说,是因为改革开放,使我们这些普通的医生走上了领导岗位,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1978年以后,老一辈逐步退了,年轻人慢慢顶上去。”范关荣这样开始叙述他这四十年里的故事。
那是1984年6月,范关荣任主管医疗的仁济医院副院长,此后几经调动,1990年至1994年,先后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副校长;1994年回仁济医院担任院长;1997年回二医大任校长;2002年再次回仁济医院担任院长,直到2010年12月卸任。他的人生轨迹,就在学校与医院之间辗转腾挪,他不愿多说自己的成绩,却还是很高兴地与我们分享了他最引以自豪的几项工作。
“当时的仁济医院(现西院),位于山东中路145号。只有不到14亩土地,4万多平方米。大礼堂是教堂改造的,周围都是居民。这样的情况下,螺蛳壳里难以做道场,医院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这始终是我的切肤之痛。让全国著名专家坐在小小的办公桌前,他们能忍,我忍不下去,我要为他们挣得该有的骄傲,为全院职工创造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正逢热土浦东开发,仁济医院拟建东院,选址浦东新区东方路。

事情的起步总是困难的,仁济东院在建立之初便遇到了重重困难。首先是西院部分职工有情绪,不愿去东院工作。范关荣说:“东院当时就是乡下,没有人想到这里来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西院的食堂里贴出东院的设想方案,鼓励大家,为愿意闯一闯的员工创造机会。”东院差不多建成时,资金、规划的土地等突然出现问题,此时已经调任二医大校长的范关荣再次出面协调,甚至向教委领导打了好几次报告,申请调回仁济医院。与政府沟通、与地产商沟通、与银行沟通,在这种时候,范关荣已经不是一个医生,而像一个锱铢必较的商人,他却并不介怀:“怎么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敢于有好的思路,敢于决策,敢于承担责任。”
“开拓”大概是范关荣性格中的基因,在做二医大校长时期,他始终觉得,学校的基础教育和师资队伍必须加强,他大胆引进人才,把国外学有所成的科学家引入学校。“引进了一批专家后,学校一下子就拿到了三个国家973重大课题,拥有三位首席科学家。”他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而最让范关荣念念不忘的,是1997年二医大通过“211工程”立项。“当时国家重点扶植一百所全国重点大学,投入几个亿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展的重大机遇,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也必须抓住的转折点。当时请了二十多位全国著名科学家、市领导和市教委领导前来评估,对二医大的学科建设赞赏有加。”
2004年,医改伊始,由于医疗费用每年涨幅太大,当时的卫生局开始实行总量控制,先安排改革试点,可是各家医院都不愿当急先锋,范关荣又成为了开路者。“我说,就从仁济开始试点,这里就是试验田。我们提出总量控制再加上结构调整——怎么提高医生的劳务价值,降低药品的价格,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仁济医院的试点成功了,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各项指标都完成得很好,能做到合理用药,此后就在全市推广。范关荣在仁济医院退下来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将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与仁济医院合并。“基础研究始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有了强强联合,基础跟临床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双赢。”

如今已经退休的范关荣依然在为开拓而奔忙,他乐呵呵地说:“仁济医院在浙江宁波搞了一个合作医院,今年10月份要开张,100亩土地,1400张床位,我去帮着筹划出主意。”
“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范关荣始终奉行的座右铭。他为员工、为医院、为学校的利益会寸土必争,一个斯文儒雅的人,在发怒时也是雷霆万钧的。“我们身处一个大时代,有时候对未来的洞察远远不够成熟,但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底线,不论你是医者,还是管理者。”范关荣在采访最后这样说道。四十年波澜壮阔,转瞬之间,应接不暇。四十年里,有太多我们这代人的慌张和从容,也是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观察时代的四十年,时代会磨练每一个试图改变命运的平凡人,给他一段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