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组织、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领衔编写的《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正式发布。这意味着我国胰腺癌的诊治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以“遵循多学科综合诊治,注重微环境治疗”的理念向胰腺癌这一“癌中之王”发起新的挑战。
背景:全国各地胰腺疾病诊治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的胰腺癌患者占世界总数的15.68%,近年来其发病率更是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尤以“北上广”三大城市最高。据统计,上海男性胰腺癌粗发病率为15.94/10万,列各类肿瘤第6位;女性粗发病率为
13.47/10万,列各类肿瘤第7位。
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与此形成对比的却是全国各地胰腺疾病诊治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标准化、规范化诊治的缺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胰腺癌诊治中心主任、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学科带头人王理伟教授称,目前胰腺癌的诊治存在错诊率高、偏重外科手段、手术操作不规范、药物治疗轻循证重经验、综合治疗的实施力度不够等问题,胰腺疾病的诊治迄今仍是医学难题。
为了进一步规范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高多学科综合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在2013年8月举办的第四届胰腺癌上海论坛暨CSCO胰腺癌论坛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决定组织国内胰腺癌专业领域多学科专家制订《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时隔近一年,这份共识正式发布。
共识:以内科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是主流趋势
本次发布的《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强调了胰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的原则,对于胰腺癌外科手术治疗适应证做了更严格的限制,积极提倡以内科为主导的综合治疗。
据王理伟教授介绍,胰腺癌的诊治需要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等,结合患者的体能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计划。积极应用手术、放疗、化疗、介入以及分子靶向药物等手段实施综合治疗,以期达到治愈或控制肿瘤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在诊断方面,《共识》重申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是确诊胰腺癌的唯一依据和金标准,提出了“完整、精细、动态、立体”的基本原则。治疗团队应尽可能在制订治疗方案前获得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如无法获得,则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由多学科专家讨论后慎重作为临床初步诊断并且给予动态观察。
对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积极的化学治疗有利于减轻症状。尤其推荐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治疗方案,以吉西他滨或
5-FU 类药物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缓解疼痛症状,应当成为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
成果: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使5年生存率提高10%~20%
据了解,附属一院在多学科综合治疗肿瘤方面早有探索。2010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胰腺癌诊治中心成立,中心依托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成立了以附属一院优势科室和协作单位专家为核心的胰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由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肿瘤微创、消化、影像、检验、病理等专业科室专家组成,定期开展病例讨论会。
据统计,在使用了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后,可切除及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获得了更准确的病理分期评估、标准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和放化疗方案,其5年生存率提高了10%~20%。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胰腺癌诊治中心核定床位数185张,年门诊人次超过15000,其中特需与专家门诊9000人次,年住院人数近4000人次,胰腺癌患者300余人次。中心还引进了一位肿瘤微创诊治专业医师,开展胰腺占位经皮穿刺技术,病理阳性率达到90%。同时继续开展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胰腺癌治疗、氩氦冷冻治疗、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放疗等微创治疗,在帮助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肿瘤局控率、延长患者生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