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老师的心灵鸡汤给我们前行动力”
2014-02-22 浏览( 来源:解放日报 
 撰稿:徐瑞哲
 摄影:

  梁钦,一个“85后”辅导员,因为名字的谐音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娘亲”。前天,她在学生的短信祝福中度过生日;昨天,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五年制二大班的新学期第一天,她又来欢送全班同学转入医院临床学习。

  这一年多来,“娘亲”为学生们写下126篇周记,发布在学生互动社区“易班”、人人网等网络平台上,累计超20万字。这些文字不但感染了她带教的未来医生们,也吸引了其他医学院校读者甚至普通网络读者。人人网上,梁钦发表的周记每篇浏览量都达到4位数,有的甚至超过10万。

  梁老师写的教育周记,是真材实料的“心灵鸡汤”。她将聆听施一公院士讲座的心得一一呈现,揭示海归“学神”的爱国情结;她将自己所学影视传播专业和医学专业思想结合,为学生推介医疗题材影剧和文学作品;她见到医患关系紧张,理性分析双方矛盾根源,呵护学生的从医梦想;她甚至道出自己与家人生离死别的回忆,敞开内心世界,激励学生将来做个好医生。

  在昨天的最后一次班会上,她说,“只要大家认可这种交流方式,我的网络周记仍将继续,始终关注同学们成长。”

  要说的故事有很多,且听梁钦自己说来——

 

  周记《心目中的蔷薇花》选编

  去年10月份,子寒(梁钦所带班级学生)在篮球赛时肩膀受伤了,我和缪语等同学一起送他去医院。救护车上,赵振钧说这是这辈子第一次坐救护车,你们呢?我抑制住即将夺眶的泪水,微笑着看着他。是的,我清楚记得第一次坐救护车是在2002年1月17日晚上9点。

  那天,爸爸说头有点痛,然后就毫无症状地昏倒了,被送到医院时已不省人事。

  手术完成了,父亲并没有醒过来。“半植物人”——这是医院对爸爸的宣判。住院80天后,在医生建议下,妈妈将昏迷的爸爸带回了家。

  父亲住院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暑假两个月,每一天我都陪着他,给爸爸翻身,喂爸爸吃饭,教爸爸讲话。当我得知爸爸再也不能讲话的时候,当我得知爸爸再也看不见的时候,我比想象中坚强。

  这么多年,爸爸从来没有得过褥疮和哪怕一次的小感冒,我们也没有放弃对爸爸的治疗。任何有可能的医疗方子我们都尽力去寻求。上海、杭州、宁波,一有时间,我就会拿父亲的病历本和CT片去各大医院咨询。

  2009年12月21日,爸爸由于并发症又一次被送上了救护车。重症监护室里,爸爸已经瘦得不成样子,每一次吸痰都耗去他几乎所有体力……2010年1月22日,在生病8年零5天后,爸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前年,我成了你们医学生的辅导员,与曾经让我百感交集的医院那么近。一个朋友问我,如果当初给爸爸做手术的是另一个医生,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其实也是很长时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如果早点送爸爸去医院,如果换一个医生做手术……其实还有好多个如果。突然间,我觉得这些如果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医学永远是不确定的。

  即便如此,我希望将来成为医生的你们都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因为他们对于你来说是一个简单个体,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全部。

  上午,我给妈妈打电话,问她:“我把爸爸的事情告诉学生可以吗?”她问:“为什么?”我回答道:“我想告诉他们以后做一个好医生。”

 

  周记《梦想路上,你我同行》选编

  几月前,小熊爸问我:“如果小熊(梁钦之子)长大了想学医,你同意吗?”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倒不是因为医患关系,各行各业都有矛盾和无奈;是因为学医的艰辛:漫长学制,课程压力,还有将来的医生工作,小熊能hold住吗?

  这学期,陆陆续续和一些同学聊过天,知道同学们选择医学的理由有很多:有误打误撞的,有从小感兴趣,还有一些奇怪理由——以为学医不用学数学;但有一点却很一致——许多家长当初都反对孩子学医,有几位同学还因为专业选择的问题和爸妈闹僵了。而我想说,将来有一天小熊想学医,我会支持他的。

  一个月前,有学生问我:“老师,你对工作满意吗?你快乐吗?”当时我的回答是:“你们都很乖,挺好的。”

  当辅导员以来,曾忙得不可开交,曾被个别不听话的学生气得“崩溃”,也曾无比想念家人,但更“虐心”的是同学聚会,这是始料不及的。毕业后,我的同学有去电视台的,有去“500强”的,有去国企的。每次见面,大家会问待遇工资,谈起频繁出差,以及国外度假,与我似乎格格不入。为了显示存在的价值,我常会说,你们赚那么多钱不也是想要快乐的生活吗?我现在的工作就很快乐,已经达到你们的目标了。

  前天,和小熊爸以及一帮老同学聚会,大家又讲起了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近况。聚会结束后,小熊爸突然很认真地对我说:“你真的很喜欢你的工作。”我奇怪地问:“为什么?”他笑着说:“因为你讲起你的工作和你的学生时,是那么快乐。”他的笑容,让我想起了10年前第一次在操场见到他时,那天灿烂的阳光。

 

  部分学生回复

  我们即将离开基(础医学)院走向临床,也许我们会觉得当医生很累很辛苦……但无论我们遭受多大的挫折、怎样的抱怨,都要坚定一个信念——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借用梁老师周记里的那句话:人生的道路上有晴天、阴天,也有雨天,但只要心目中的蔷薇花一直开着,便永远是晴天。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朵永远盛开的蔷薇,努力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杨洁

  梁老师的文字如同盛开的蔷薇花,给我们正能量。她的博文不仅温暖着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在易班这个网络平台上温暖了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因为有了她的博文,更多人感受到那一份当辅导员最炙热的心、最真挚的情,更多医学生有了前行的动力。 ——施逸怡

 

  记者手记

  读罢梁钦老师540多个日日夜夜的真实心语,才明白这些“90后”大学生们为什么叫她“娘亲”。这不仅仅是对她名字的昵称,恐怕还是一种爱的结果。爱国,爱家,爱业,爱人……爱,是人与社会存在的基本价值。

  老吾老,幼吾幼,爱吾爱,以及人之爱。大到家国之爱,小到师生之爱,爱是可以传递和发散的。这位新入职的辅导员,用她爱的周记向学生心中注入爱的价值。而这些走进临床的“准医生”,将来投身为之付出誓言的事业,再把关爱带给更需要关爱的人。从小众到大众,为了每个生命的健康、平安和幸福,将爱传递。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2/22/content_1143849.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2025年临床骨干师资培训班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党支部与医学院本科生…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